赵东海喝了几口水,然后才说道:“华子,村里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说南面盖房子能够挣到钱,很多的人现在蠢蠢欲动,都准备去南边开放房子。”
赵华心头一惊,岛省房地产热明年就将开始了,而在此之前,外面自然有一些传言。而赵华没想到这些消息会这么快的传到赵家村。赵家村的村民现在可不是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已经没有村民种地了,他们现在都在石英砂集团里面上班,有些年轻人已经坐上管理者的位置了。除了拿工资,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分红。
要是之前的赵家村的村民,做梦都不敢想,他们会有这么高的收入,但是真的有这一天的时候,他们又都开始不满足了,这就是人心。
赵华可知道在岛省的这场投资中,多少人倾家荡产,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急流勇退,赚了不少的钱。赵华心想,如果赵家村的人都按照他的说法去做的话,肯定能够避免风险,但是赵华知道,人到了那个时候,是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之下,他们是不会听赵华的。
明年年初,老首长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老首长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岛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事实上,他们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赵华在前生仔细研究过这场泡沫,作为一个经济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对经济事件十分的敏感。1992年,海岛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省会城市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 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
同年,他的省会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东山市也达到了73.6,岛省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1988年,岛省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过4倍。
与海南隔海相望的x省北望市,房地产开发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逊色。
1992年,这座原本只有10万人的小城冒出了1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全国各地驻扎在北望的炒家达50余万人。经过轮番倒手,政府几万元亩批出去的地能炒到100多万元亩,当地政府一年批出去的土地就达80平方公里。以至于次年前来视察的张副总理忍不住提醒当地政府:“北望不同于我的上海……(北望建设)要量力而行”。
在这场空前豪赌中,政府、银行、开发商结成了紧密的铁三角。其中银行不仅充当了游戏的鼓手和输血机,自己也忍不住客串了一把玩家的角色。泡沫生成期间,以四大商业银行为首,银行资金、国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入海南,总数不下千亿。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成了银行的债务人。精明的开发商们纷纷把倒卖地皮或花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高价抵押给银行。
由于投机性需求已经占到了市场的70以上,一些房子甚至还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就已经被卖了好几道手。
每一个玩家都想在游戏结束前赶快把手中的“花”传给下一个人。。1993年6月23日,当最后一群接到“花”的玩家正在紧张寻找下家时,终场哨声突然毫无征兆地吹响。当天,国务院张副总理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银根全面猛进的岛省房地产热顿时被釜底抽薪。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岛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 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一海之隔的北望,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面积超过了东山,被称为华夏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盘不过是“空中阁”。更糟糕的是,不少盘还欠着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后抵押了多次。即使是已经建成的抵押项目,由于泡沫破裂后,项目大幅贬值,其处置难度也超过想象。据统计,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报建面积760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占海南房地产存量的20,现金回收比例不足20。
岛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当中央在1980年第一次正式讨论开发和搞活岛省经济的时候,这个岛还只能生产最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初级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和橡胶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