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美言,有时候并不是说好话。在万磊的授意下,刘嬷嬷在给淑妃娘娘送礼时,就找准机会大谈北平现在有多惨,百姓食不裹腹衣不敝体。而皇帝一离开北平,就爆发了瘟疫,每天都有很多人死掉,她眼看没有活路了,才带着一干“女儿”南下济南避祸。
刘嬷嬷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悲情演说,那淑妃娘娘哪知是真是假,总之也跟着刷刷地掉眼泪,说回京之后一定将此事禀告皇上,让皇上救济北平的百姓。这时,刘嬷嬷却说这等小事不敢惊动圣上大驾,免得让圣上担心坏了龙体,这就不好了。
淑妃也是涉世不深,哪里知道刘嬷嬷一嘴胡说,没一句真话,被唬弄得再次感动不已,还当场把一支金钗取下来,说送出来好给百姓救灾。
刘嬷嬷被淑妃娘娘的仁爱之举“感动”,又是磕头又是道谢,这才“勉为其难”且“满怀感激”地将金钗收下。就连出门离去时也是高举着,大声地宣扬着淑妃娘娘如何仁爱,引来无数人旁观。这等举动让毫无处世经验的淑妃再次上当,大赞刘嬷嬷是个好人。
淑妃就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人,好唬弄,她身边的太监就不这么容易了。不过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刘嬷嬷私低下并没有送银子,而是送了好些高级面霜给这些人,说是不值钱的玩意儿,各位公公赏脸随便拿去用。
当然,不值钱那是客套的说辞,送给太监的都是高级货,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就算想买,也是一两黄金一两货,富家少奶奶才用得起。而淑妃身边有四个太监十个宫女,每人最少得了两斤,这就是变相地拿了二十两,黄金!
送出了与黄金等值的高价货,刘嬷嬷再按万磊的指示,暗示这些太监宫女回到宫中后,就不停地唱黑顺天府,天灾人祸瘟疫什么的,四处乱说,让宫廷内外特别是皇帝知道:顺天府遭“天谴”了。
这不,三月初,这支归省队还没回到京城,宫里各种小道消息就开始传开了。御花园假山脚下,几个太监神神秘秘地聚拢在一块,太监甲说:“幸好圣上离开北平早了几日,不然就危险了。咱家听说北平城发生了瘟疫,全城几十万人都快死绝了。哎呀,全城的死人,那真叫一个惨啊。”
太监乙不以为然,反驳道:“这叫遭天遣,北平那些人见死不救,累得很多公侯驸马和大臣百姓死在城外,现在又没有咱们圣上天威庇护,上天就降下天谴惩罚那些贪生怕死见死不救的乱民。”
太监丙连连点头:“就是,咱们圣上鸿福齐天,北上北平那是帮北平城的那些乱世挡祸消灾,他们不知发歹,还敢乱请恩赏,所以老天爷看不过眼,降下天遣。”
这几个小太监议论了一会,又引来更多太监一起参加议论,之后这个小道消息就在太监堆里不胫而走,一些中太监听闻此消息,想去跟相好的宫女交流心得感想,却发现她们的消息比他们还灵通,搞得他们好是尴尬。
顺天府遭天谴的这个小道消息在宫里传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信以为真,最后传到建文帝的耳朵里,他当然不太相信,因为没有收到地方的奏报。不过好几个太监都信誓旦旦地说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宫里的人都这么说,是顺天府的脏官刻意隐瞒真相,所以才没上报。
听了太监的这个解释,建文帝心里那个爽啊,半个月来的郁闷之情一扫而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天子,上天还是罩着自己的,谁跟自己不过去,就是跟老天爷过不去,顺天府那帮子乱民的遭遇就是明证。
本着这一点认识,建文帝也懒得派人去查之事是不是真的,就把报复顺天府的想法抛到了一边。可不呗,上天都下天谴了,他作为天子,就不要跟老天爷抢业务了,还是想想如何管好朝廷这个烂摊子吧。
还别说,只从燕叛一起,战乱绵延了近两年,死亡的军民过百万,朝廷军力不足,边防空虚,北边的鞑靼又贼心不死,时不时入冦一下,不是抢东西就是杀百姓。想派个良将去守边吧,发现朝廷上能打的将领都被他爷爷干掉了,剩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蛋。北平军倒是能打,不过这帮家伙桀骜难驯,不能用。
总之一个字,烦。
而更烦的事还在后面,三月初五,辽东传来一个猛料,辽东重镇辽阳被燕叛军攻破,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杨元战死,辽东数十万军民,不是死就是降,辽东成了燕叛军的割据地。
燕叛军死灰复燃的猛料传来,震惊朝廷,建文帝无奈,只好召开各种朝会议定平叛事宜。而大多数武将都认为,现在马困兵乏,实在是不宜兴兵了,所以建议战略南移,不要辽东那块苦寒地了,而是集中兵在防守住山海关一带,防止燕叛军南下,等日后朝廷恢复元气了,再挥军北下平乱。
难得地,那些跟武将们不太对眼的文臣们也大多支持这个建议,就连一向“积极进取”的齐黄等人也赞同。当然,这些文臣心里有他们的小算盘,就是用让北平军来挡燕叛军,朝廷坐镇后方,看着北平军与燕叛军在燕云一带缠斗,得到他们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人之利。
为了达到此效果,黄子澄甚至私下向建文帝建议,撤走山海关到居庸关这一线的驻军,让北平军直接暴露到燕叛军、朵燕三卫和鞑靼等强敌之下。而建文帝早有此意,马上就下令长城一线军队南撤,回到顺天府以南驻防。
正当黄子澄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