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圣贤养成系统>第12章 池边对答

人也撂倒了,热闹也看够了,王珏打算干点正事。

“圣上,咱们去看作物吧,它们都种在山上!”

这话李世民爱听,他都快激动哭了,一下午就等这一刻呢!

“我也要去!”桌上趴着的几个,别看醉了,耳朵可够灵,晃晃悠悠就想站起来。

“等你们醒酒再看。”不理会背后一众幽怨的眼神,李世民拍拍屁股走人。

“此二物便是刚才食用的土豆和地瓜。”王珏从两片地里分别刨出一个作物,递给李世民。

“这两种粮食如今有多少?”唐俭比较关心这个,要是数量少,那也是杯水车薪。

“大概能出八十石土豆,六十石地瓜。土豆四个月可以食用,五个月完全成熟。地瓜比土豆怕涝,需做好排水。”王珏拿出一张记录土豆和地瓜种植方法的纸递给唐俭。

李承乾突然插口道:“王娘子,我想拜你为师。”

自从李承乾看了王珏的著书,又听她说过自己所学知识后,便心生向往。古人最看重传承,如果不拜师,少有人会传授真本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子都能拜稚儿为师,他还有什么放不下脸面的?

经过再三考虑,李承乾最终英勇入坑。

“圣上,我可否跟太子殿下单独谈谈?”别看王珏表情严肃,其实她心里已经开始放烟花了。鱼儿自愿上钩,也免得她再找机会算计。

见李世民点头,王珏连忙把手里的小竹棍交给唐俭。对几人指了指地上剩余的竹棍,又指了指埋土豆和地瓜的那片地,便带着李承乾快速离去。

再不走王珏怕自己笑场,这个整人的方法她可是想了很久。她回家时并没带这些粮食,这点大家有目共睹。为了掩饰系统的存在,她只好把粮食埋山上,当成是回家前种下刚长出来的,这七天可把她和阿绿累坏了。

粮食给他们展示过了,种植方法也写得很清楚,还很贴心的准备了竹棍。想要粮食?自己挖呗!

李承乾恭谨地跟在王珏身后,内心有点忐忑。不知道入门考验是什么,要是通不过,老家伙们得嘲笑死他!

王珏带李承乾来到天池边,今天她依然让人准备了茶具。先给各自斟了一盏茶,然后开口问道:“敢问殿下,世家因何势大?”

李承乾挺直腰板,谨慎地回答:“世家子弟皆读书,又出过诸多名臣雅士。”

王珏再问:“为何平民比世家读书人少?”

“平民要为温饱操劳,没有时间读书。而且书籍抄写困难,传播慢。他们想读书也无处可寻,更无人教导。”李承乾疑惑了,王娘子干嘛问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把他当成不识人间疾苦的晋惠帝了?

“很好!大唐用雕版印刷佛经,为何不用它大量印刷经史典籍?”

李承乾恍然大悟,起身欲向王珏拜大礼。王珏摆手阻止:“不必如此,我还不是你师。”

自古当权者都在与世家争斗,既用他们,又防他们。无论从曹操开始的征贤令还是大唐如今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在平民中选拔良才,遏制世家势力。对于这一点,李承乾身为太子,李世民没少对他言传身教。

看到李承乾崇拜的眼神,王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她从袖子里摸出一个锦袋递给李承乾,道:“雕板印刷依然太费人力、物力。想出更实用的印刷方法,不可求助他人,这便是你的入门考题,锦袋内是提示。”

说完,便独自扬长离去,不再理会跪坐冥思地李承乾。

多年后,此幕由王圣人大弟子李承乾记入《圣言》一书,史称:池边对答。

他没记载的是,此时,他爹正带着一干大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挖地。也只有苏大才子的诗,才可以表达出他们现在的心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为了显示自己对王珏的信任,李世民并没带侍卫上山,这点可以称得上艺高人胆大。帝王嘛,像他这种枭雄,总是喜欢用这种方式不着痕迹的施恩。如果这招玩不好,没选好对象,也容易阴沟里翻船,比如曹操,比如现在的他。

见李世民拿着小竹棍捅地,魏征实在看不过眼:“圣上,您歇会吧。”

“那怎么行,朕要亲手把它们挖出来,它们是大唐的希望!也是朕的希望!!”李世民目光坚定,强烈拒绝。

围观党很疑惑,魏征何时这么关心圣上了?那张死人脸也不像在溜须拍马呀?

果然还有后续,“圣上,臣手里这几颗戳破皮的土豆,都是您挖的。”

李世民臊红了脸,他也不能对魏征发火,只得把竹棍扔了,学着魏征和唐俭一样用手挖。见圣上都如此,其他人也跟着有样学样。

唐俭隐晦的向魏征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这些东西运回去是由他负责的,如果产量与王娘子种植的时候差太多,罪责肯定由他来承担。

李世民还好,虽然干起活来有些笨手笨脚,起码是上过战场吃过苦的。文官们可就惨了,各个细皮嫩肉,有人没挖两下手就见血了。如果上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选择在今天下午长醉不起……。

没人敢说让山下的侍卫上来挖,也没人提议明天让民部的人来处理。这种为了大唐的未来,跟帝王同甘共苦的机会,到了如今这种太平时期,已经不多了。是受苦,也是机遇。既然遇上了,就要把角色扮演好。

好在武官们很快就寻来了,又有王珏派来的仆从帮忙,没让这群人受太多苦。即便如此


状态提示:第12章 池边对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