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科幻未来>重生在奥匈帝国>第二百三十九章 边境风云(一)

俄罗斯帝国边境

这里原本是边境的一个县城,现在县城里的居民都已经撤离,炮火让这里残垣断壁,俄罗斯陆军也是被这里的县长请求才特意越过边境来到这里掩护当地的居民撤退到俄罗斯境内。

县城的居民数量并不是太多,连年的战争让县城里的大部分青年死的死、离开的离开,生活在县城里的多半都是老弱妇孺,不过两万余的数量不过一天的时间就能够撤退到安全的地方,但是这一天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好争取。

捏卡拉索夫是这里的主要负责人,此时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农夫的儿子,俄罗斯陆军的士兵都喜欢称呼他为“师长”“少将阁下”。没错,他就是俄罗斯帝国第二皇家陆军师的师长捏卡拉索夫少将。

他主要负责的地区就在边境上,相隔不到70公里就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海宁县,而现在捏卡拉索夫就在这个县城里。其实就是捏卡拉索夫也没有想到海宁县的县长会求援到自己的身上,毕竟他捏卡拉索夫可不是北洋政府的军人。

捏卡拉索夫不欲参与这件事,即便现在俄罗斯帝国和北洋政府的军阀算是同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日本。他不想参与这件事也的确拒绝过,可是当那位据说是什么县长师爷的家伙拿出一封信,捏卡拉索夫明白自己不能坐视不理了。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他手里有一件华夏的至宝,如果捏卡拉索夫能够保证他们县城全体居民安全并且给他们安排居住的地方,那么他们愿意把这件至宝送给捏卡拉索夫,小小提示一下,这件至宝有关整个华夏的国运和皇权。

当那位师爷说出这小小提示的时候捏卡拉索夫认为对方在开玩笑,并且哈哈大笑着讽刺这对方,可是当他询问几位当地华裔且看到师爷拿出来的史书时,捏卡拉索夫脸色渐渐认真起来。不过,捏卡拉索夫并不清楚的是。他询问的几个华裔都是60、70岁的老古董,而师爷拿出来的史书记在的故事也过于古老。

至宝毫无疑问就是华夏最有代表性的传国玉玺,当然也可以称它为和氏璧,捏卡拉索夫看到的故事就是春秋时期秦和赵用它换15座城市的故事。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可是这无疑代表它的价值。

这样的至宝捏卡拉索夫自然不敢要,他拿来也只会遣人送到捷克公国交给他们实际上的皇帝恩斯特.弗朗茨,何况他们本身就和日本处于对立状态,开战也没有什么,而且他们还平白获得两万余百姓。怎么算都值。

就在这样的想法中,捏卡拉索夫甚至没有向西伯利亚城的首相斯坦尼斯.格罗斯汇报直接选择出兵海宁县,除去保证边境安全的两个团,剩下的三个团全部被斯坦尼斯.格罗斯带到海宁县,准备同日本硬拼一次。

实际上让捏卡拉索夫还不怀疑这件事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就是为此而进攻海宁县,自己不懂这些东西但是日本身为东亚地区的国家他自然懂,他都敢直接硬抢自己为什么还要犹豫?

六千余精锐的俄罗斯陆军来到海宁县,安排海宁县居民撤退的同时他们已经接管海宁县的防务,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的进攻会如此的凶猛……

日本到来的是5个师团,不过其中真正的日本师团只有1个。其余则是1个朝鲜师团、3个本地组建起来的师团。刚开始捏卡拉索夫还很好奇,难道对方的士兵就富裕到这种程度,一个小小的县城也值得出动5个师团?但是很快他就清楚自己上当,上那位县长的当。

居民们想要逃到俄罗斯帝国境内是真的、至宝和氏璧也是真的,但是日本都清楚这件事,他们的到来并不是为和氏璧而是自己这六千精锐陆军。

这是燕京那位的一个局,他们想要全心全意的对方南方,可是日本如鲠在喉让他们不能忽视,想要让俄罗斯帝国帮助他们牵制日本基本上就是做梦的事情。没有办法之下他们只能用阴谋挑拨两国打起来,连环计一共是4环。不过那些都已经没用,因为第一环已经达到他们的目的。

日本的确得到线报海宁县很有可能有和氏璧,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传闻而已,但是谁想东北当局居然借用这件事给俄罗斯帝国埋下一个坑。随后更是直接把俄罗斯帝国即将前往海宁县的消息告诉日本人,再之后就是现在的情况。

5个师团攻打六千俄罗斯陆军,数量比例上俄罗斯帝国处于严重的劣势,不过俄罗斯帝国处于防守方,这也许是一个优势,但同时他们也被困在海宁县。

刚刚是日本师团的一轮火炮。由于时间的原因捏卡拉索夫部并没有携带重型武器,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被打的抬不起头,要知道无论是捷克公国还是俄罗斯帝国,他们在战场上向来都是用重型武器打的对方毫无反抗之力,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

火炮之后自然就是士兵们的冲锋,这样的事情日本人自然舍不得用日本师团来做,一切都是当地组建起来的师团在攻击。杀自己人他们尚且不手软,现在是对付俄罗斯人他们自然更不客气,即便里面有很多都是华裔。

露着狰狞的面孔,那些东亚面孔举着步枪卖力的向城门口冲去,城墙已经被火炮炸的塌陷,但是那些塌陷的砖块也需要他们攀爬才能够冲过去,而这就是俄罗斯陆军借以防守的主要力量。

趴在砖石间的俄罗斯陆军们用手中的自动步枪射击着冲锋中的士兵,几个机枪手也凶猛的开火,只是没几下他们就需要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九章 边境风云(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