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zhí)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实际上柳下惠要比盗跖的生活时代早了至少200年)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1概述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1]
2传说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
据《庄子》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柳下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佗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盗跖而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此乃乡者朱家所羞也。
3生平介绍
《春秋.隐公八年》有:“冬,无骸卒,羽父请谥与族”这引出一段关于姓氏起源的讨论,司空无骸被赐姓展,也就是鲁国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前720—前621),又名展季,是司空无骸的儿子,而盗跖据说是其弟弟,所以盗跖完全有可能叫做柳下跖。
有人说盗跖是盗贼的祖先,但有史学家并不能赞同这个观点,历史上有很多典籍提到过盗跖,并不只是在《庄子》中提过。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严格贯彻的,就是他那唱响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宣传口号——“盗亦有道”。
庄子写过一则寓言,讲盗跖骂过孔子。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而盗跖既然是柳下惠的弟弟,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就相隔百余年,所以完全不可能见过面。[2]
而通过《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衍生出的《柳下跖痛骂孔老二》它就是著名现代作家唐生,以“唐晓文”笔名作文出版的一部作品。这篇改编自庄子的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七七年第二期的《历史研究》。
展雄斥仲尼
原文:[1]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
盗跖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