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德意志涅槃>第209章 东欧变故
也顾不上自己的颜面,当即就命令自己的忠实走狗——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找到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并向后者提出了一连串直切核心的问题。华沙什么时候能够攻陷?德国是否准备恪守秘密条约中关于瓜分波兰的边界线的协定?如果苏联出兵要把罪名归在德国身上,德国愿不愿yi?由于德国在波兰的进展速度太过惊人,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并吞这个近邻。

尽管斯大林的残暴凶虐在整个苏联高层都是人尽皆知,但在本国民众和世界面前,他还是要做足了身为贫苦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的伟大继承人的光辉姿态,这便使得他统治的苏联绝对不能表现出侵略者的形象。

9月15日晚,里宾特洛甫通过德国大使转给莫洛托夫一份“特急绝密”电报。回答了这些问题。他在电报中称,德军在最近几天内就能占领华沙。德国愿yi恪守她对苏联的边境线承诺,并非常欢迎苏联“现在就采取军事行动”。至于苏联打算找个借口将出兵的罪名安在德国头上,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与8月23日的莫斯科协定的精神相违背,而且会使得苏德两国以互相敌对的面目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最后,里宾特洛甫要求苏联尽快确定他们进攻波兰的日期和时间。

虽然德国拒绝为苏联的西侵行动背黑锅,但斯大林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答复。德国人暂shi还没有因为他们在波兰战场的赫赫武功而和苏联翻脸,这便让自己仍jiu能实施预想当中的吞并。至于进攻借口,斯大林也在一天的思考之后。想出了一个无愧于诡辩杰作的理由:“由于波兰国家已经归于瓦解不复存在,因此,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归于无效,第三国可能会利用目前出现的混乱局面。苏联政府认为,自己有责任进行干预以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同胞,使这些不幸的人民有可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由于唯有德国可能是这里提到的“第三国”,舒伦堡对这番措辞表示强烈反对。不过莫洛托夫尴尬地告诉他,希望德国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因为苏联政府目前也只能找到这样一个不入耳的理由了。面对舒伦堡不豫的目光。自知理亏的莫洛托夫匆忙结束了他们的会晤;无论如何,他都要让德国人为自己背一部分黑锅。

9月17日清晨,苏联西方方面军开始大举进入波兰东部领土。虽然苏联统帅部并未发布战争******,辽阔的国土和相对稀疏的铁路也使得这头红色巨熊的反应速度远不及法德诸国。但由于莫斯科早在一月前就有了进攻波兰的具体打算,因此驻扎在白俄罗斯的这支军队在经过几周的准备之后,也具备了召之能来的高度灵活水准。对于苏联军队来说极为幸运的是,波兰人已经被德国打垮。他们的行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其南翼先锋第二天就和德军在布列斯特宣告会师。若非如此,以大清洗后的苏军素质。想要击败波兰人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苏联红军进入波兰领土的目的,与某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这正好说明苏联政府对饱受战争折磨的波兰人民,表示出了跨越国际的崇高阶级友爱!我们以实际行动完整践行了保护全世界受压迫者的庄重宣言,将波兰人民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苏联政府的崇高使命,是恢复由于波兰国家的崩溃而受到破坏的和平与秩序,协助波兰人民为他们的政治生活创造新的条件。”

恢宏肃穆的总理府办公室内,希特勒神情阴沉地关上了收音机电钮,他的眼角微微抽搐,似是没想到苏联人的厚颜无耻竟然能达到这种地步。一场赤裸裸的趁火打劫,竟被这帮布尔什维克美化成了拯救波兰人的光辉大业!相比之下,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所使用的那些外交辞令,简直就单纯得如同阿尔卑斯山颠的泠泠冰泉,这帮苏联人绝对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狠角色!

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深吸口气,面色肃然的对希特勒说道:“尊敬的元首,俄国人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英勇的德意志军队单独击败了波兰,他们却像贪婪的吸血虫一样冲上来,毫无任何廉耻的掠夺我们的战利品!波兰的38.7万平方公里领土和3500万人口,俄国人竟然要求得到其中的五分之二,这简直就是把光荣的德意志当做是非洲人一样剥削压榨!我们必须要让这群贪狠的灰色牲口明白,德意志手中的刀剑是有多么锋利,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本分和敬畏。”

具有学者气质的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点了点头,言语中流露出几分傲然之意,道:“我的元首,我完全赞同勃劳希契将军的意见。波兰是德意志击败的,没有任何理由要给予苏联这么丰厚的报酬。经过这半个多月的战斗,德意志陆军已被证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对8月23日的条约来一个拒不认账,用手中的利剑迫使俄国人在瓜分波兰的问题上做出让步。”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经在华沙东南与俄军会师了。根据他的观察,俄国军队的战斗力完全停留在纸面状态:他们的军官全都年轻得过分,其中一名少将师长甚至还不满30岁!那位苏联统治者为巩固自己权力发起的肃反运动,果然已经对军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对付这种程度的敌人,我们只需一根小指头就能将对方摁得爬不起来!”最高统帅部首席参谋约德尔同样附


状态提示:第209章 东欧变故--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