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明书童>第三十二章:海禁之实
”夏言拿手指点点桌案,好像是在强调着什么。

“这点我清楚…”彭岳笑着说道,“但是太租、成祖,禁得是私人贸易,可如今禁得却是所有的贸易,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咱朝廷自己的贸易。现实情况就更离谱了,现在,咱们朝廷可是什么都做不成了,可民间的这个走私贸易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尽管朝廷对此也是明令禁止,可相关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啊,结果现如今是朝廷贸易被禁止,个人走私贸易却是红红火火…夏大人,您说这太祖、成祖旧制是变了,还是没有变啊?”

“哈哈…看来子睿对这海禁之事颇有研究啊。”夏言见彭岳说的如此透彻,便也不好再虚与委蛇了,“你说的都没错,但是这朝贡贸易早就在弘治年间便得到了冷遇,当时的车驾郎中,也就是后来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可都是把相关资料给烧毁了啊。”

“烧毁?他敢,刘大夏只不过是把它们给藏起来了,那种东西怕是不方便给皇上看吧…”彭岳悠悠说道,“夏大人,您就真的不知道现在这朝贡贸易受到冷遇的原因?”

“这里原因很复杂,皇上有心思,大臣也有心思,这些个想法综合到一起,自然就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夏言无奈地叹道。

“可是要我说,这皇上的心思,都是被大臣的心思影响的,实际上,都是一部分大臣的私心!”彭岳说的非常坚定。

“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夏言面有不悦,“其实,那些大臣,也不一定都是私心…”

“这当然,我相信有一部分官员支持海禁并不是出于私心。那重农抑商,天朝上国,父母在,不远游等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他们的脑中怕是除不去了,就说那刘大夏吧,他本是忠臣,又是湖广人士,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私心,他极力反对,恐怕就是因为这根深蒂固的思想,但是其他一些反对的大臣,恐怕不是这个想法了。”彭岳冷静地分析着,显然没有注意到夏言的神色。

“这我也清楚,只不过是一些官员怕朝廷…与民争利罢了…”夏言闭着眼睛,缓缓说道,“我是江西人,对此虽无参与,但有了解。那些江浙官员,哪个不盼着自己的家族多捞些钱财。沿海官宦世家,他们在老家的土地本就贫瘠,想要靠农业和内陆那些世家大族比,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贪污受贿上也不成,自然把眼光放在了这海外贸易上。海外贸易,利润巨大,但是私人总归是对抗不过朝廷。只要朝贡贸易存在,他们便很难在这海外贸易上得到利润。这样一来,对江南那些大地主大商人的集团利益产生了太大的损害。而这些人与朝中那些江浙官员,甚至一些官宦士族都是联系紧密,这些官员自然会找出种种理由,以为民请命的姿态拉拢蒙蔽更多的朝臣进谏阻止,皇上被他们说动了,信服了,这朝贡贸易自然也就淡下来了…”

“如此说来,夏大人也知道这朝贡贸易利润巨大喽?”彭岳本来还以为夏言不知道这件事,现在听到夏言也清楚其中原因,心里便更高兴了。对于说服夏言,自己也更有把握了。

“嗯,这事虽然许多人都是心知肚明,但是放到台面上说,可就…”夏言顿了顿,缓缓说道,“其实朝贡制度是分为朝贡和朝贡贸易的,朝贡自然是厚往薄来。但这朝贡贸易,可就是商品商人互相交易,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了。比如苏木,胡椒,龙脑香这些名贵的香料,朝贡过来后,关税高,利润也大。而我们回赠的那些瓷器,茶叶是值不了几个钱的。就说那个苏木吧,一贯买回来,能用五十贯卖出去。而且随着这些商品的大量流入,他们的市价也在下降。就比如胡椒吧,从最开始流入,到现在,市价跌了几十倍,受益的还是百姓。说句实话,没有这朝贡贸易的巨大利润支撑,成祖五征蒙古,六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平定越南,基本是很难完成的。”

“啊?竟是如此大的利润?”彭岳虽然知道朝贡贸易有利益可言,但也没想到是如此大的利润,看来自己也被后世的史料蒙蔽了!

“所以刘大夏便将那些下西洋的史料都藏起来了,不让孝宗皇帝看见?”彭岳冷笑着问道。

“这是自然…”夏言苦笑道,“如果孝宗皇帝知道了这其间诸多好处,怎会不再次兴这朝贡贸易?成祖自是骗不了的。宣宗本着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只派郑和下了一次西洋,便也再无这个心思,但这朝贡贸易可是没有中断,因为宣宗清楚这其中巨大的利润好处。但后来几位先皇…这我不说,你也清楚。所以到了孝宗皇帝时,励志中兴,但他已经不太清楚朝贡贸易是怎么回事了。那些官员便趁机蒙骗皇上,说什么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于是孝宗皇帝便决口不言朝贡贸易之事了。”

“夏大人恐怕说的还不完整,怀有私心的官员只是一部分,他们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肯定发动不了这朝中所有的大臣,恐怕他们在蒙蔽皇上之前,还要蒙蔽一部分大臣吧?”彭岳笑着说道。

“再往这方面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原因了。成祖进行这朝贡贸易,却偏偏派郑和下西洋,这其中肯定有他的考虑。”夏言目光突然变得深邃起来,“成祖自是倚赖郑公公,可是还没对郑公公到达偏爱的程度,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郑和大受成祖宠信,也是因为下西洋的壮举完成的漂亮。但成祖之所以选郑公公下西洋,乃是怕这将领拥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海禁之实--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