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六百二十章 决战十三敖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六百二十章:决战十三敖包(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10月28日上午十点一刻,十三敖包气氛十分紧张,两支大军相距不足三公里,战事一触即发。

刘凤池看完十三敖包的地形之后,对于铃木少将的轻视之心有所收敛,尽管对面的那个日军指挥官的行为有些蠢,但是排兵布阵的手段却着实不低。

而且十三敖包的地形易守难攻,十几座高低起伏的小山丘连成一片,中间只有一条宽不足50米的道路可以通行。由于有富河的阻挡,绕行费工夫不说,路也不好走。

由于日军已经占得了先机,其步兵已经在道路两侧的山丘上修好了防御阵地,刘凤池看了一下,两侧的山坡下各有一个步兵中队,半山腰也各有一个步兵中队,另外山丘顶上也有日军驻守。而且日军摆在明处的机枪阵地就有八个,隐藏的还不知有多少。

此外,侦察兵已经将日军的炮兵阵地找到了,两公里外的一处缓坡下,山炮、野炮各36门,已经对准了他们这边,另外还有至少两个步兵中队就近保护,从日军炮兵的火炮配置来看根本就不止一个炮兵联队,反倒是像一个炮兵旅团,72门中等口径的火炮在中国战场上绝对是一支非常可观的力量,怪不得小鬼子这么自信。

此外,侦察兵将四周的地方都翻了一遍,却愣是没有发现伪蒙古军的那个骑兵师。

怪不得这个铃木少将要放弃巴林县城而来这里阻击他们,这里的地形确实要比巴林城难攻多了。不过铃木少将显然忘记了,在巴林城马铮最起码会顾及城里的老百姓,不可能用火炮轰他们,到了野外可没有这种顾虑。

再说他们整编三师虽然火炮力量没有日军这么强悍,但是也有一个装备了12门山炮12门野炮的炮兵团,等一下干起来也不至于一点还手之力也没有。

更重要的是,刚刚刘凤池接到马铮的命令,一个由4架战斗机以及22架轰炸机组成的混编航空大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尽管刘凤池并不清楚军区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空军了,但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只要这支空军抵达战场,那么日军这几十门火炮还不成了活靶子。

整编三师对战日军第12师团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最先开火的当然是炮兵了,尽管刘凤池所部的炮兵没有日军那么多,但是就火炮的质量而言却不比日军差,都是日制75的山炮和野炮。

而且根据日军各兵种的布置情况来看,刘凤池发现这支日军显然是不知道他们也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队,不然炮兵阵地不会布置的这么近。于是刘凤池就命令炮兵团率先先向日军的炮兵阵地开炮,打乱日军的部署。

整编三师炮兵阵地.炮兵团指挥部。

“报告团长,师长命令我们团立即向日军炮兵阵地开炮!”

“是,向师座发报,就说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让炮兵观察手报告日军炮兵阵地的位置,准备炮击!”

“东经112.8度...北纬42.3度...”

“命令:112.8、42.3,仰角5度,5发急速射!”

“是,诸元修订中!”

“修订完毕!”

“开炮!”

“轰轰轰”

一枚枚炮弹拖着长长的尾巴飞向远方,划破天穹!

日军的炮兵阵地也在紧张的布置当中,一门门大炮都最准了战场,一个个炮手都神色冷峻地站在大炮后面,等待指挥部的命令。

这时,突然一道火焰腾空而来,还没等日军士兵反应过来,阵地上便响起了激烈的爆炸声,一门门大炮被摧毁,一个个士兵被炸的血肉横飞。

与此同时,整编三师炮兵指挥部再次接到炮兵观察手发来的电报。

“向西修正3度,5发急速射,开炮!”

“向南修正5度,3发急速射,开炮!”

看到对面的支那军队竟然也有如此大规模的炮兵,在他的认识中,支那军队有几门迫击炮就算是很不错了,鲜有部队拥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队,更不可能装备有山炮和野炮这样的大口径火炮。

抛开能否购买的到这样的大口径火炮这个可能性不说,单单山炮和野炮的重量以及对弹药的消耗就不是支那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就拿帝国产的75野炮来说,这种火炮身管长度2,286毫米/31倍口径,最大射程8.3公里,战斗重量947公斤,这么重的火炮如果用马匹拖的话,至少需要六匹战马,因此如果长时间行军的话必须需要汽车牵引。

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设施很落后,公路都没有几条合格的,就算是有汽车也很难牵引着这些重家伙行军。更何况支那人在出海通道被大日本帝国截断之后,物资来源只剩下缅甸的仰光那个港口了,吞吐量有限,想要在全军范围内大规模的装备汽车,显然不太现实。

总而言之一句话,铃木少将战前并不相信糟糕的土八路还有联队规模的炮兵部队,即便是有,也不可能装备山炮和野炮,顶多有十几门小口径的迫击炮。

但是现在似乎并不是那样的,当炮声响起的那一刻,铃木少将便惊呆了。尤其是当他看到炮击声响之后,支那人竟然没有向前沿阵地开炮,炮弹而是向着后面飞去,铃木少将慌了。

很自然知道后面是什么,那里可是他的炮兵阵地,显然支那人是利用他们情报不畅的软肋先发制人,试图先摧毁他们的炮兵阵地。

“八嘎,命令炮兵立即转移阵地,支那人有


状态提示:第六百二十章 决战十三敖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