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教育论(二)
毕文谦望着控制台前的小晓琳静心聆听的模样,兀自笑了笑。
“好吧,我慢慢讲清楚。”
“分析力和总结力的培养,已有的教育理论都有了不少研究,记忆力的重要性,我也说明了,那么,我先再说说专注力的重要性。”
“什么叫专注力?专注力也可以叫注意力,是人在做一件事情时的用心状态。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会时不时地提醒学生上课要专心,要集中注意力,换句话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先排除人家本身就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的情况,那么越专注,效率总是越好。单就专注力而言,不怕你因为抵触或者旁骛而心不在焉,就怕你想好好做也专注不起来。举个例子,一个工人去厂里上班,如果突然不确定出门时家里的灶到底有没有熄火,一直担心家里可能发生火灾,那他还能专注于工作吗?这种问题,显然不难解决。可如果一个工人并没有比工作更重要的急事,他也主观上希望好好工作,却仍然止不住时不时走神儿,那就真的是专注力低下的表现了。”
“毫无疑问,专注力对于学习成果影响,是时间越长,体现得越明显。同样一堂40分钟的课,在其他三种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够全程保持全神贯注的人,学习的效果必然比三心二意的人好,一堂堂课积累下来,一学期之后,就会是碾压性的差距了。”
“那么,记忆力、分析力、总结力、专注力,分别该怎么培养呢?”
毕文谦又喝了一口水,回想起自己上辈子童年时的样子,以及这辈子看过的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和数据。
“都说百年树人,想要弄明白教育,首先要研究人本身。人的智慧的载体,是大脑,而大脑的发育,是从胎儿时期第8周开始的——没错,智力的培养,理论上,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出生时人的大脑重量大约是成人的25,到大约两岁时,人的大脑将发育达到成人的75左右的重量。而也正是在两岁开始,大多数人开始第一次有了‘我’的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不从生理而从智慧或者说教育的角度而言,人的出生的定义,不应该是分娩的时刻,而是第一次产生‘我’这个概念的认识的时刻。在此之前,人并不能进行人类特有的学习,而是和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服从以模仿为代表的天性。”
“到了3至6岁,大脑的发育,在重量的增长上渐渐不明显,而神经纤维的分支将加多加长,这有利于神经元的形成。到了8岁,大脑的重量就达到了成人水平。”
“而9到16岁这个阶段,大脑的重量几乎不再明显增长了,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仍在继续,神经的联络纤维数量也是在这个时期大大增加,脑细胞将在这个时期成熟。”
“这些,就是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这也是我们试图将教育的效率最大化时,必须要明确的基础。基于此,教育,其实可以分为,胎教、早教、幼教、小学、中学、成教,六个阶段。其中,胎教,指的是出生前的教育,这个词汇和概念,起源于西周;早教,指的是出生后到人产生‘我’这个概念;幼教,指的是人意识到‘我’这个概念之后,到大约6岁,也就是小学入学之前;小学,指的应该是读小学开始,到大脑重量发育基本完毕,大约8到9岁的时候,这个和现在习惯的小学时期不同;中学,指的是从9岁到成人之间;而成教,就是成年之后的教育,包括大学、专科,以及硕士、博士等等,还有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学习。”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胎教的概念已经有两、三千年了,但至今,我们已有的经验还远远不够,和在荒漠里摸索差不多。早教也差不多,我们可以倾向性地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的熏陶,却并不确定不同的熏陶能产生什么明确的效果。而幼教,现在有了托儿所,还有学前班这样的机构,但真要说这一块教育积累的经验,同样比较匮乏,与其说充分的教育,不如说是在带孩子,为将来的小学入学做准备。”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困境:前三个阶段,是人类大脑发育最迅猛的阶段,智力的培养潜力也必然是最高的,我们却并没有系统的经验。所以,在当代,仍然存在天才——那些所谓的天才,往往不是真的天生比普通人强,而是在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成果和普通人有质的不同。然而,我们既没有系统性的经验,也没有财力把这些阶段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所以,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首先要面对并承认,从小学入学开始,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少数是差距巨大。这个现实,的确很让人无奈。”
“单纯的记忆力,就像容器的容量,这和大脑的重量有关。虽然有研究表明,人是否聪明,和大脑的重量没有明显的关联,但那是因为教育最重要的前三个阶段至今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几乎所有人成年后的智力,都远远低于人类可能培养的上限。大脑重量的发育,集中在9岁以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之间,应该把记忆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这就像是你要种田,插秧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划定你的田地的面积,这个面积,就相当于你的记忆力。记忆力拓展得越强,你的智力的上限将越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