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铁十字>第二百五十四章 历史转折中的罗斯福 完

2月13日是约翰-肯尼迪最为辉煌的日子,他不但因越狱成功光荣负伤和掩护同伴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会荣誉勋章(最高荣誉)和紫心勋章(战伤勋章),还成功地在国会进行了主题演讲,他的演讲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博得了满堂喝彩,再加上同艘鱼雷艇上的士兵用结结巴巴但身临其境的语言描绘了长官带领他们一路脱险的英明果断及勇于掩护他人的光辉事迹,让所有人都深受感动。.*m参议院议长代表国会致以了感谢:“谢谢你们,勇敢无畏的将士们,感谢你们为国家所做的一切!”

结合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所有人都将他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更让罗斯福和民主党大佬高兴的是,他的讲述其实阐述了一个人深省的问题——受到委屈的军人该不该报复国家和其他战友?结论是不能!有委屈你可以回来说,报复战友与敌人勾结等等都是行为卑劣人格低下的行径。这一下子就击破了“阵前起义”的正当性,同时扭转了调查委员会对特纳存在的若有若无的偏见。

在后来召开的听证会上,6军方面也承认2个师拿不下5-6千德军确实有点丢人,再结合当初有马歇尔签名的“就地撤职戴罪立功”决议档案,很容易就得出战役失败的真正问题在在哪里——正因为6军迟迟拿不下岛上德军最终造成了全局被动。考虑到6军副参谋长德弗斯中将海军大西洋舰队司令官英格索尔上将已承担了有关责任,再强行追究特纳的责任不但于事无补也不符合“宽容”这个政治正确的原则。基调定下来后,后续调查就容易了,民主党和参联会方面都松了口气。6军也借此甩锅成功,将责任全部扣在两个师长上——很可能因“叛国罪”被缺席审判死刑。

民主党高层还认为,约翰-肯尼迪今后最好的出路不是参军,而是投身政治,先从马萨诸塞州众议员干起(相对来说众议员更接地气,对政治经验要求也更低,符合肯尼迪不过27岁的年龄)。由于有老约瑟夫和罗斯福这层关系,包括汉尼根理查德杜鲁门麦肯锡(约瑟夫密友)等一批重量级人物悉数,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也在暗中帮助肯尼迪,连续一周,美国三大报刊以头版头条专栏的形式刊载了他的光辉事迹,并他在国会演讲的最后一句总结当成本年度最佳名言提炼出来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广为宣传,他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所有舆论一起运转后冲淡了战役失利的影响,甚至团结了更多的人群。

肯尼迪接受治疗的医院收到了数以千计的鲜花和各类礼物,以至于医院要专门腾出一个病房安置,他的战友们自执行了巡逻与警卫的任务,消息公开后一周内,这位单身年轻人收到了全国各地几十万份表达爱慕之情的信件。

由于他帮海军洗刷了罪名,甚至帮6军减轻了责任,参联会高层都亲自来医院探望他,虽然他们对军界失去这个年轻人很惋惜,但十分理解肯尼迪家族从政的必要性,在海军方面全力运作下,他很快就得到了因伤退役的证明。很多观察家断言,只要肯尼迪能积累一定的政治经验同时不犯严重错误,2o年内有极大可能当选总统——而他肯定是民主党人!

2月18日,趁热打铁的杜鲁门代表独立调查委员会递交了有关特纳问题的审查报告,认为特纳在这次战役中“忠诚地履行了他的职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建议停止对他的审查并官复原职”,该结论在国会获得压倒性胜利!但这还不完,行为狠辣的杜鲁门提出议案,要求对亨利-华莱士进行忠诚审查,指责他犯有“破坏英美盟友关系”“随意泄露军事机密”等多款不当行为,华莱士向杜威求援,后者避之唯恐不及,共和党方面也认为他失去了利用价值而将其抛弃,控制国会的民主党上下切齿痛恨“背叛”的华莱士,在共和党近乎放弃的局面下,同意了委员会请求,增加对华莱士的审查。

得知华莱士将接受审查后,他刚刚组建的进步党中的几个议员联合起来宣布受其蒙蔽并宣布退出该党,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既然调查说明了参联会不存在有上述问题,那华莱士提出的保护费一节有“污蔑军人”嫌疑,他们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成立不过一周的进步党要员只剩下华莱士一个光杆司令,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

2月2o日,独立调查委员会正式启动对华莱士的审查,他辞去副总统职务的请求也正式得到了通过。华莱士本人先行取保候审,其办公室一切资料和有关公文封存盘查,所有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物,包括司机秘书管家私人医生等都接到了配合调查的要求。当天下午,走投无路的华莱士得知胡佛手下不但在其住宅周围出没,还向其朋友同事下属乃至亲戚搜集一切与他有关的黑材料,他打电话给熟悉的律师,没一个律师敢接这个案子,只是劝他忍耐;打电话给记者,记者告诉他,目前的宣传口径是围绕肯尼迪的名言动员全体美国民众。

当天夜里,万念俱灰的华莱士在家饮弹身亡,死前留下遗书控诉罗斯福参联会和胡佛等人,他太太却知道这件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便给唯一说得上话的哈里-霍普金斯打电话,提出将遗书交给他而不公开,但希望对方保证不要再来打扰家人清净。经考虑并请示罗斯福后,霍普金斯同意了这个意见。次日傍晚,独立调查委员会以嫌疑人死亡为由撤销指控并结束运作,草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四章 历史转折中的罗斯福 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