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本宫知道了>(五十八)腊八(上)

况且,那日的情形,过敏的妃嫔都及时得到了太医的救治,肌肤和身体的内里都没有受到无法治愈的损伤,所以即使有些妃嫔埋怨皇后娘娘没有将那宴会办好,但也没有真的就怨恨上宋弥尔,毕竟,自己都平安无事不是吗?

而那个死去的妃嫔,本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沈湛也查过,那不过是边陲小县县令的女儿,入宫前没有仇家,入宫后自知资质愚钝,也深居简出,与人无怨,说是为争宠或是外头的仇怨而故意害了她,不小心牵连了其他的妃嫔,也说不过去。

要说是针对宋弥尔或者沈湛,沈湛当日一点症状也没有,事后孟寻为他诊脉,也并无异常,宋弥尔倒是事后有些不舒服,没有食欲,恶心想吐,整个人昏昏沉沉了两日,但她想着或许是香料嗅多了的后遗症,加之被沈湛责罚禁足,造成的心里头的不舒服,过了两日,这些症状也消失了,因此她倒也没有在意,也并未传召太医,这点小事,在心头轻轻一过也就略去了。

因此,沈湛也好,宋弥尔也好,思来想去,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突然的偶然**件,也都没有放在心上。

今日沈湛提了提,又舒了舒宋弥尔的情绪,便又提起了腊八节的事情。

南朝的《荆楚岁时记》曾经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而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有了过腊八节的传统。

那个时候还将腊八节成为腊日,起初的腊日,是祭祀、祷告神明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被古人当做是一年的起始之日,是“发阳气、曰初岁”的日子。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后,腊日在单纯的祭祀上又有了新的含义,因为是一年的初始日期,也象征着新的一年万物生长的第一日,因此,许多大型的带有一定蓬勃生机的活动也渐渐流行起来,譬如狩猎、游园、朝山等等。狩猎是为了昭示大地物产丰富,游园是为了表明生活富足、无忧无虑,有心思和时间享乐,而朝山也十分地有趣,也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文人雅士登高赋诗的活动。要说这冬日渐浓,山中定然是光秃秃没有半点色彩,其实也不尽然,岭南西南以及东南一带四季常温,通日山都是翠绿翠绿的,也有花草勃发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时候雅士们入山,遇花便吟,遇树则歌,随性的书童便赶紧拿笔记下自己主家的诗词歌赋,再往坊间街上一流传,若是好诗妙句,教坊们的姑娘们正等着唱呢,这也是名士们趁机暂露头角的好机会,因此,朝山这个活动才会大受欢迎。可是大部分人还是生活在有寒冬的地带,这些名士们也想出了法子,仍是朝山,不过那光秃秃的山上挂满的都是这些文人雅士的墨宝,倒是别有一番景致。有的嫌山上没有美景作不出诗?于是又有人在自家山头遍植各色梅树,腊日一至,远远望去就是一片红黄霞光,灿烂异常,又有香风袭人,侵入心扉,再邀名士入山吟诗作画,好不气派!待到这习俗流传到大历朝,又在大历开放的民风下,多了年轻姑娘观礼的小动作,朝山再不是文人墨客几十个大男人的活动了,无数的小姑娘少妇人老婆子,可能因为一首诗、一个人、一片山中梅吸引而来,与花竞相争艳,好不热闹。久而久之,朝山也成了富有情思的旖旎又浪漫的活动。因为这活动又从侧面反映了当朝的国力,因此,历代英明的帝王,只要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国库不空虚,都十分支持这一项活动。

至于为何腊日会成为腊八节,则是因为后来佛教盛行后,佛教中的“腊八节”在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节日,腊八节与腊日时间相近,渐渐地,人们变将这两个节日合并,形成了腊八节。如今,腊八节中既有传统的祭祀、祷告先祖、击鼓驱疫的传统活动,又有狩猎、游园、朝山等民间享乐,还有礼佛、告拜、斋戒等信仰活动。三类活动互相交融、依存,令腊八这一天,成为了一个盛大的、隆重的日子。

而食腊八粥,又是这些活动中的中心内容。

腊八粥的来历,又说是因为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为苦修饿晕在地,被一位好心的牧羊女救了,因为只能如素,牧羊女便就着自己身上的杂粮与鲜果熬成了粥,令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后再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因为是在腊八日顿悟,这粥也就成了腊八粥。因此,每到这天,寺庙与信佛之人都会煮了腊八粥来食,以示纪念。

另一种说法,便是与朝廷中自古便有的腊日赐食制度有关。为了纪念腊日,朝廷会每家每户按人口赐粥,以示国力强盛,江山稳固。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腊八节吃腊八粥,已经成了习俗和传统。

而对于皇室众人来说,住在宫外的皇族子弟,还能够趁着腊八节在外头游玩赏乐,住在宫内的众人表示,不能出去的自己心里头可不好受。可是如果一个隆重的节日就这么过了,也是十分的寂寞啊。于是,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皇帝在白天祭祖以后,晚上便要大邀群臣妃嫔,开皇家宴会,同食腊八粥。一来是为了表示“与卿同食”的皇家礼遇,表示皇帝对这些人的珍爱和重视,二来,与除夕宫宴一样受邀参加这腊八宴的,这表示了皇帝过去一年对该名官员的肯定和对来年工作的期望,腊八节邀请的官员比除夕少了太多,每年受到邀请与皇帝同食腊八粥的官员一家大小,都会被别人眼红好一阵子;三嘛,大概也是当皇帝的恶趣味了:朕不能出宫好


状态提示:(五十八)腊八(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