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南征军士兵,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进了军队,原以为就是去当炮灰。谁知一下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现在的交州各处,都是子弟兵的家属移民。
安全需求方面,现在的南征军就是交州的实际统治者,不管灵帝和其他世家门豪往里面掺了多少沙子,赵云一声令下,谁反抗谁就化为齑粉。安全得到了保障,尽管是团队的。
交州人对兵士是又敬又怕,曾经那种受到土豪劣绅欺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靠着南征军打下来的。当然,人有钱了,又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会挨刀。
不管赵云三令五申,华夏的传统,商贾就是权贵们的提款机。要是世家豪门好说,谁敢来掠夺自家的财货,毫不犹豫干回去。可有钱的是老百姓,他们担惊受怕在所难免。
因此,兵士成了交州一种特殊的人群,除了他们自己的家属和周围的袍泽,根本就找不到有人来交流。大家不是战争机器,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需要社交。
圈子的狭窄,每天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战友,俗话说舌头与牙齿都要打架,何况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壮汉?久而久之,打架生事在所难免。
也就是说,兵士们目前实现了从生理需求到朦胧的尊重需求的跨越。
现在哥们儿有钱了,家里的地出产的粮食几年都吃不完。你有我家也有,谁怕谁呀?
在别的军营里面,全是萧杀之气。赵云的军队,充满着友爱和谐。
但是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了今天,实现了三步半的跨越,任谁都会膨胀。
赵云的前世,东北人一整:“你瞅啥?”“瞅你咋地?”“草泥马的劳资弄死你!”
这样的话语,军营里面随处可见。法不责众,这么多人经常打来打去,有的是越打越亲,有的自然就会疏远,军队的凝聚力下降,从而也就影响了作战能力。
“子龙,说实话,我们是不是可以释放下军士的精力?”荀彧不无担忧:“长期以往,我们交州军都成啥了?还没上阵自家就打起来了。”
“完全可以!”田丰眼睛瞪圆:“主公,让军士们有事可做,那样的话根本就没时间和精力来打架。唉,我一直都想着关禁闭之类,咋就没想到这一出呢?”
看到他那激动的样子,赵云有些好笑。关禁闭还是他提供的,毕竟士兵犯了错,打军棍的话没啥意思,换成比较人性化的关禁闭就好得多。
“噢?”说实话,在军队上他是半路出家,比两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元皓、五哥,你们都来合计合计,找一种有益的活动,增进士兵的感情,让他们不打架。”
“蹴鞠如何?”田丰到底年长一些,他马上就想到了解决方法。
荀彧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原以为对方就是个书呆子,照本宣科,想不到也有变通的时候。那样的话,今后在妹夫这边和自己说不定还有利益牵扯,得提防着点儿。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
早在战国时期华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前世考古专业的赵子龙,知道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发现了不少,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更是大量出现。
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据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到了大汉,蹴鞠发展较快。
毕竟这项产业传承久远,在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描述。
既然是娱乐,那就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这种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赵云了解到的蹴鞠表演,有单人蹴一鞠、单人蹴双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
甚至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同时,出现了竞赛性蹴鞠,世家之间经常举行。赵家根基浅薄,目前还没有。
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