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阿斗>第五卷 天下大势 第二十一章 抵达氐部
,原本羌氐二族本是一家,所以两族基本上也是杂居在一起的。而慢慢的氐人转变成了农耕民族,需要稳定的居住下来耕种土地,于是渐渐的形成了无数的村落。而羌人虽然也有个别的回耕种,但是绝大多数的羌人还是依靠游牧生活。

所谓氐人的王部,实际上是氐人居住的最集中的地方。这里靠近水源,而且已经被氐人开垦出来了一片可以耕种的土地,很多的氐人都居住在这附近,而氐王苻健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是氐人的王部,无数的氐人村落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在王部周围。

苻健当上氐王以后,大力发展农业。使得氐人的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如今,苻健在这王部修建了一座城池,作为氐人所谓的国都,而苻健自己的王宫也在这城池当中。

不过在阿斗看来。这氐人的国都却让人大失所望,别说跟长安、许都、邺城那样的大城相比,就是连中原地区一般的县城都比不过。

那低矮的城墙不过一丈多一点,一般的成年人使劲一跳就能抓住城垛,而且整座城墙全都是黄土制成的,感觉起来更像是一座堤坝。而且还是那种毫安全感可言的堤坝。城墙根本没有城门楼,甚至连城门都没有安装。只有一个开放性的入口。入口处两边各站着一名士兵,而入城也不需要交纳任何的厘金,只要你愿意,就能入城。

走进城后,举目望去,狭窄的道路两旁尽是低矮的土房,有的地方甚至连土房都舍不得造,只是用木头之了个架子,然后上面铺上一层草,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铺面也没有经过休整,黄土上面尽是坑坑洼洼,阿斗丝毫也不会怀疑,如果下一场雨,这道路绝对会变得泥泞难行。

“真寒酸!”阿斗心中默默叹道。

对于阿斗来说,三国时期城池的规模就已经是比较小的了,相比起来,后世的北京城可要比现在的长安大好几倍!而如今来到氐人所谓的国都,才让阿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酸,在阿斗看来,这根本不能算是一座城池,就连一般山贼的山寨,也比这城池好得多!

见到如此寒酸的城池,阿斗便失去了继续参观下去的yù_wàng,直接找了人开始打听蒲临住在哪里。结果一打听阿斗才知道,原来蒲临并不住在这城中,而是住在向东六十里处蒲氏自己的部落里。

而同时,阿斗也打听到了另一个消息,那就是氐王苻健最信任的有两个人,一个便是蒲临,还有一个人叫吕归。这个吕归与蒲临可以算的上是苻健的左右手,但是这吕归与蒲临却非常不和睦,每次蒲临说东,吕归必然指西,两人之间总是互相唱反调。

“哼,想不到这苻健倒是很通晓为君之道,知道让蒲临和吕归互相制约,不给任何一方独大的机会……看来苻健虽然是个氐人,也算是很有头脑。”

……

蒲临自小就对汉人的文化非常崇拜,而且非常喜欢读一些汉人的典籍,说起来蒲临还跟关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喜欢看《春秋》。

蒲临小时候就被送到苻健身边当人质,而因为蒲临乖巧,很讨苻健的喜欢。苻健经常把蒲临带在身边,当做半个儿子来养,同样也是因为蒲临是在苻健身边长大的,所以苻健非常信任蒲临。无论大小事务。总是与蒲临商量。

也许是因为熟读汉人书籍的原因,蒲临行事作风受到了汉家文化的影响,少了一分少数民族的粗莽,而多了一分谋略。这在氐人当中算是个异类。在氐人看来,如果是汉人用计谋。那便是狡猾奸诈的表现,而如果是自己氐人用计谋,那就叫智者,于是善于算计的蒲临成为了氐人当中的智者。

深夜,蒲临坐在屋中,紧皱着眉头,手中则抱着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抄本,正在灯下翻看。

看到蒲临紧皱眉头,侍卫们没有一个敢进来打搅蒲临的。大家都知道,每当蒲临遇到麻烦事情的时候。找地方坐下,皱着眉头翻看汉人的典籍。这时候,蒲临是最不喜欢被人打搅的。

如今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氐人纷纷开始收割粮食,可是今年的收成情况却让人非常不满意。

黄土虽然是十分适合种植的土壤,但是氐人所在的地方太偏远了。虽然三国时代的西域是绿树成荫,但是气候却算不上是湿润,降雨情况也比现在强不了多少,北方草原上的沙尘每年都会吹来,只不过是有成片的树林阻挡。才使得西域没有变成荒漠戈壁。

刚开始的时候,氐人来到这里开垦土地,收成是不错,毕竟这些土地多年来没有人耕种。肥沃的很。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开垦种植,土地越来越薄,这使得氐人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去年的雨水并不充足,这使得氐人去年的收成为历年来最差的一次。

如果仅仅是因为收成不好,蒲临也不必太担心,氐人自己应付应付也就过去了。但是每年氐人收割完粮草以后。羌人总是会索要很大一部分。今年羌人正在攻打凉州,所消耗的粮草更是比往年多好几倍,所以今年羌人肯定会索要更多的粮食。

“哎……”蒲临微微的叹了口气,这么多年稳定的农耕生活,已经让氐人的人口增加了好几倍,可是氐人却没有扩张出来多少新的土地,周围很多肥沃的地方都是羌人的草场,氐人根本不敢去开垦,大多数的氐人只能去开垦一些山林或者是比价贫瘠的土地,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年,氐人的粮食必然会入不敷出。


状态提示:第五卷 天下大势 第二十一章 抵达氐部--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