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08章 张鲁和五斗米教

【张修、张陵、张鲁和五斗米教】

历史上关于五斗米教的创始人是张修还是张陵是非常有争议的,而且到今天都还没有定论。

而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已经很难得出答案了。

张陵和张修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个人推测五斗米教起源于张陵,但进一步发扬光大于张修和张鲁。张陵很可能只是给五斗米教奠定了基础,但五斗米教的真正成型还是在张修时期。

五斗米道的起源是因为一开始学道必须缴纳五斗米,所以也被称为“米贼”。

~~

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当时五斗米教的首领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以配合东方太平道策动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五斗米教的运动也开始转入低潮。

极有可能就是汉中太守苏固打败了张修,张修因此对于苏固有所怨恨,所以后来才会投靠想对付苏固的益州牧刘焉。

刘焉入蜀后,收编了五斗米教的势力,任命张修为别部司马,张鲁为督义司马,让张鲁协助张修,利用两人铲除了汉中太守苏固,而后张鲁杀死张修,夺取了的他的军队和五斗米教。

历史上张鲁夺取张修的势力时,包括五斗米道,都几乎是一帆风顺,没有被记载遇到任何的挫折。

裴松之认为张修可能就是张鲁的父亲张衡,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太大,于情于理都不太可能,但我认同张修和张鲁极可能是亲戚关系,也就是说,张修也可能是张陵的后代,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可以解释很多的问题。

比如后世为什么大多都认为张陵创立了五斗米教,而历史材料却比较支持后来的张修,又比如张鲁为什么能那么的轻松就夺走张修一手控制的势力,还比如张鲁在五斗米道方面的造诣那么高,最关键的是他们为什么都姓张。

因为张陵、张修、张鲁极可能本身就是一脉相承。

至于为什么没有明文记载,可能因为张修所扮演的角色在当时得不到正派的老张家认可,但话说回来,在刘备入蜀之前,益州本身就不是天下的焦点所在,关于当时的情况的历史记录也就不多,后世流传下来的更是残缺不全。

【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在张鲁杀死张修成功的控制汉中郡和五斗米道之后,他沿袭了张修的教法,并且加以修改。

张鲁在五斗米道中自称“师君”,刚开始信教的教徒被称为“鬼卒”,其中受道到了笃信程度的,改称“祭酒”。和黄巾军类似,五斗米道的那些教民手下也都有军队,其中拥有兵马比较多的,做治头大祭酒。

张鲁教导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要欺诈,有了缺点、错误,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这一教义也大致与张角的太平道相同。

各位祭酒都盖起了义舍,就像今天路旁的驿站一样,又置买义米、义肉挂在义舍中,行人可以视自己肚量大小吃饱为止;但并宣称如果吃得太多,鬼神就会让他生病。教民如果犯了法,前三次可以被原谅,小过的话会被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再犯就会开始用刑,严重的会被处以死刑。

张鲁依照《月令》,在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此外还禁酗酒。

张鲁一开始在汉中时不设置长官,大部分事物都由祭酒来管理,所以和其他的诸侯不一样,张鲁所控制的汉中、巴蜀一带宗教色彩十分的浓厚。

但在张鲁的庇佑之下,这里基本保持了和平与安稳,外地不少难民也纷纷的涌入汉中,在董卓祸乱天下,以及李郭无良乱政之时都是如此。

张鲁在汉中一带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得到了汉民和少数民族的共同拥戴,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后来也转而依附张鲁。

在与刘璋的对抗之中,张鲁也是由弱变强,先是多次击退了庞羲的进攻,在庞羲成为巴西太守后,开始转而反攻,并且成功的压制了庞羲,在刘璋管理益州后期,巴西郡已经基本落到了张鲁等人的手里。

由于张鲁在汉中一带的势力强大,所以朝廷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曹操为首的许昌朝廷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或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汉中郡也就成为了汉宁郡。

张鲁也就此摆脱了贼军的逆名,正式被认可为诸侯的一员。

但曹操以及他所控制的许昌并没有真的放弃汉中,在后期曹操强大之后,多次有准备讨伐汉中张鲁的传言,但由于被关西军阀所阻碍,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张鲁集团的外部环境】

张鲁的汉中郡是在益州的东北,最为靠北的一个郡。

北面是司隶的右扶风和京兆两郡,西面是凉州的武都郡,东面是荆州的南阳和南郡,南面是益州的巴郡,刘璋分巴郡建立巴西郡后,于巴西郡相连。

从地理位置来看,汉中郡就是益州的门户。

在北方和西部张鲁主要与关西诸侯相接触,在董卓以及李郭时期,张鲁都并不是西凉军集团的主要目标,两者基本上相安无事,而在西凉军覆灭,以韩遂、马腾为首的凉州集团上台后,关西又是过于数量众多,过于分散,对于张鲁也是威胁不大,双方也没明显的矛盾,后期张鲁更是多次派兵支援马超。

在东面,张鲁和刘表的荆州势力相邻,但相互之间都没有什么往来。

所以张鲁的最直接威胁还是南方的刘璋,刘璋为首的益州集团把张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于益州的门户


状态提示:第008章 张鲁和五斗米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