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39章 作死的李严

在正史上,李严之所以被贬为庶民,粮草补给之事只是一个表面原因,诸葛亮下定决心废除掉他,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情。

在刘禅上位早期,诸葛亮和李严同作为辅政大臣,关系还是相当亲密的,李严驻守永安,防备孙权,诸葛亮管理朝政,休养生息,可能在南伐雍闿之后,李严还写信劝过诸葛亮称王,加九锡,不过被诸葛亮拒绝了。

据《诸葛亮集》记载,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诸葛亮北上汉中后,李严也帮助其一起拉拢孟达,二者直接互相称赞,可见关系之好。不过后来诸葛亮和李严之间关系就逐渐变味了,李严也开始了自己不断的作死之旅。

李严作死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求分立益州五郡建立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分权举动,说的不好听一点都有自立的嫌疑。而且当时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上,希望李严带兵汉中帮助自己,李严百般推脱不来就算了,还借此提出这种无礼的要求希望诸葛亮答应,真把诸葛亮当傻子了,所以诸葛亮直接拒绝了他,二人可能就因此开始决裂。

联系这件事情,李严劝诸葛亮称王加九锡实际上很可能也是不怀好心,毕竟李严是刘备留给刘禅的辅政大臣,他这样说是什么一个立场啊。巴州之事实际上还不算恶劣的,很快李严就干出了更糟糕的事情。

建兴八年230),曹真大举讨伐汉中,曹魏分兵数路进攻,敌人势大,诸葛亮为了对抗曹魏,做再次北伐的准备,再次下令调李严带兵进入汉中,然而李严却说司马懿等在那边开府召聘人士作大官,这是什么啊!这是彻底的直裸裸的威胁啊。

但面对强势的曹魏,曹真恐怖的大军,诸葛亮没有办法,不能再此时和李严翻脸,只能忍了下来,他以退为进,不仅上表奏任李严的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还让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等于将朝廷大权都交给了李严。李严得到了这么多的好处,也不闹了,然后曹真因为雨季攻击没能成行,诸葛亮派出魏延等将领出击,蜀汉取得了一次大胜。

此战之后,诸葛亮一定已经下定决心把李严干掉了,然而此时的李严并不好对付,首先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刘备留下的辅政大臣,位高权重,是蜀汉名义上的三号人物,自身不仅开始管理丞相府事务,儿子李丰还掌控着江州到永安一带的蜀汉东部势力,没有像样的理由诸葛亮是动不了李严的。更何况曹魏刚刚兵败,诸葛亮还要趁机扩大战果,准备再次于春季北伐,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收拾李严,所以蜀汉局势暂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一直到诸葛亮第四次亲自带兵北伐曹魏,因为兵粮不足而退兵,当时为诸葛亮运粮的正是李严,当时因为李严没能及时运粮补给,诸葛亮最终才不得不退兵的。

但从现在的资料上来看,李严没能及时运粮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是客观因素导致的,《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的是“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也就是因为遭遇雨季,实在没有办法,李严才没能保证补给,毕竟蜀汉本身补给线就比较长,在遇上下雨的确无可奈何。后来李严就派人告知诸葛亮,最终诸葛亮就退兵了。

到这里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大问题,李严最多有点小责任,诸葛亮就算以此为借口也不能直接把李严打倒,但架不住李严开始自己作死了。李严在诸葛亮退兵之后不仅没有承认补给出了问题,反而反咬诸葛亮一口,责问诸葛亮自己补给充足为什么要无端退兵,把责任直接都推给诸葛亮,还上书给刘禅,说什么军队假装退兵,实际上是来诱敌以将其消灭。

实际上这个时候李严已经乱了,做事情已经没有规章了,开始自相矛盾了。他一方面对诸葛亮表示不承认自己要求其退兵,不承认补给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对刘禅又表示自己是让蜀军诱敌深入,并没有真的让诸葛亮退回来。

总体而言,李严就是不想承担未能及时补给的责任。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李严害怕了,李严在威胁诸葛亮以取得更高的权力之后,实际上也已经把诸葛亮彻底得罪了,这个李严心里应该也有数,所以李严不敢给诸葛亮打压自己的借口,他害怕失去已经到手的权力,他害怕诸葛亮以补给不足之事来攻击自己,所以李严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责任补给之事李严没有实际上的责任,但有名义上的责任,而且补给不足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最多只能称之为小责任),犯下了更多的错误,最终彻底无法挽回。

在李严将责任推给诸葛亮的时候,实际上他就已经相当于向诸葛亮宣战了,在李严上书刘禅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在逼迫刘禅二选一了,至于结果,不言而喻。

也就是说李严最终倒台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表面上的李严未能及时运粮,导致诸葛亮被迫退兵,李严运粮失败主要还是因为客观原因,并不是李严的主观错误,李严对此其实只有名义上的一些责任。

实际上是因为李严为了掩盖补


状态提示:第039章 作死的李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