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107章 汉末三国浅谈 最终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章对于魏蜀吴三家以及其他诸侯进行简单的综合评价。

【三家之谈】

在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吴国局中,蜀国最弱是公认的,这里我们先不谈领土、政治、经济,就先看看人才方面。

文武两方面,武力方面主要看军事能力,另一方面看政治和谋略。

魏国比较强势的统帅和将领包括了曹操、张辽、曹真、徐晃、司马懿、邓艾等六人,吴国方面包括孙坚在内还有吕蒙、周瑜、孙策、陆逊、陆抗等人,蜀国只有关羽和诸葛亮。

可以发现,在将帅方面吴国并不比魏国逊色,而且将帅成色还更高,无论是孙氏父子,还是陆氏父子,包括周瑜、吕蒙在内无一不是大军统帅,对比之下魏国内的张辽、徐晃都没有作为一个统帅真正的指挥过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在这些强势的将帅之中,这点对于二人也是很遗憾的,并不是说他们能力不如人,实在是曹魏不给机会,就算张辽威震逍遥津后,被曹操任命为征东将军,也很快被曹氏亲族所取代,他本人作为主帅只是对付过一些贼寇而已,守卫合肥时也是三将并立,至于徐晃待遇还不如张辽。二人如果熬到曹睿时代可能情况就会好很多了。

与曹魏和吴国相比,蜀汉就差多了,在所有的将帅中,只有关羽和诸葛亮还说过得去,刘备本人就不说了,败多胜少,麾下几个大将张飞、马超、赵云以及黄忠也都谈不上是顶级将帅,后来的姜维虽然抗大局,但能力也就一般。

在政治和谋略方面,魏国就要强势太多了,以曹操和荀彧为首,包括了司马懿、荀攸、程昱、贾诩、刘晔、董昭、陈群、蒋济在内的十人;吴国方面孙权、陆逊、张纮、周瑜、鲁肃以及吕蒙等人能力也很突出;至于蜀汉方面仅有诸葛亮和法正还看得过去,尤其是法正还没有能为刘备效力多少年。

综合来看,在人才方面,魏国要强出吴国很多,至于蜀汉和另外两国在这方面差距至少以里计。

在领土方面,曹魏继承了北方绝大部分领土,包括之前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隶、凉州以及故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曹魏领土面积约291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500万;吴国则有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之地,人口超过250万,领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至于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人口约110万,领土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

很明显,魏国的综合实力要比吴蜀加起来都强大,而吴国的国力也要两倍于蜀国。

三国能够在数十年内达成鼎力之局,吴蜀的联合是首要的,虽然两国中间有过一段时间的龌鹾,但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还是能够团结一心对抗魏国的,这也是三国局面均衡的前提条件,其次地理上吴国背靠长江,依靠天险,还有着北方人不善水战的巨大优势,蜀国也占据汉中一带,易守难攻,使得魏国多次无功而返。

分开看魏蜀吴三国,魏国国力得确很强,也有着很多的机会一统天下,但当时的领导者都未能把握住,从曹操在赤壁之战开始,一直到曹睿、曹丕时期,曹魏都有着机会灭蜀灭吴。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不冒进瞎指挥,或者夺取汉中趁机南下攻取益州,曹丕掌权初更是有吴蜀决裂的大好机会,至于曹睿如果养好身体,后来吴国大乱也是可期的。

然而并没有如果,曹睿死后,曹氏开始走向没落,高平陵之变,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家花来三十年的光阴夺权,期间魏国内部是纷争不断,要不然蜀国和吴国可能坚持不了那么久的。

至于吴国,内部人才济济,军事方面更是代代都有人才出,为老孙家保驾护航,外联蜀汉,背靠长江,可以说是对抗魏国的主战力。

可惜的是在孙权后期,吴国就已经开始衰落,内部斗争激化,陆逊和朱据两位丞相都没能逃过一劫,孙权死后更是大乱连连,废立之事都发生了,等到了孙浩时期,吴国更是被这个昏君暴君弄的一塌糊涂,如果不是吴国底子好,有天险可依,又适逢北方多事,孙吴早就亡了。

蜀汉在三国之中底子是最弱的,不要说和魏国比,就是和吴国差距也是非常明显,蜀国能够立国数十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内部稳定。

自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蜀国内部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大变动,李严也仅仅是被罢官而已,朝政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和魏吴内部的骚扰相比只能说是毛毛细雨。

但就算是这样,在蜀国国力衰落后也很快就被司马家消灭了,毕竟实力上的差距还是太大了。

【汉末诸侯略谈】

三国鼎立之前,各地也是群雄并起,其中包括了实力最强的二袁(袁绍、袁术),北方的公孙瓒、刘虞,西部的韩遂、马腾、宋建,中部的陶谦、吕布,南方的刘表、张津、刘焉以及刘璋父子等等。

不过这个这些诸侯都有着明显的缺点,袁绍有谋无断,袁术狂妄自大,公孙瓒没有自知之明,刘虞仁义过度,韩遂、马腾等实力弱小,陶谦年纪过大,吕布反复无常,刘表固步自封,张津封建迷信,刘焉不堪打击,刘璋则是庸弱之主。

在众多的诸侯中,曹操、刘备和孙权能够脱


状态提示:第107章 汉末三国浅谈 最终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