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35章 初战宛城

【辅助张绣】

贾诩离开李傕后投靠了自己的老乡段煨。

段煨原来是董卓麾下为数不多的中郎将之一,但在董卓死后他投靠了王允,在王允死后又回归了西凉军序列。段煨的驻地从董卓时就一直在华阴,哪怕在吕布杀董卓,李郭攻长安、李郭内斗、献帝东出后都没有改变。

贾诩平素就在西凉军中很有名气,当然在段煨的部队中也不例外,跟李、郭等人一样段煨对于贾诩也是很忌惮的,内心中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他在表面上对待贾诩却依然礼节周全,可贾诩是多聪明的人,很快就弄清楚了段煨心中的小九九,贾诩于是有了离去的心思。

而这时贾诩原来的同僚张济因为缺少粮草而进攻荆州的南阳郡,建安元年(196)张济在攻打穰城时中流矢而死,于是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其部队。张绣由于自己缺少谋士,便暗中和贾诩有了往来。

于是贾诩决定投靠张绣。张绣派人来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

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

贾诩走了之后,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

在张济死后,荆州的官吏们听到这个消息都高兴地大肆祝贺,刘表却说:“张济是因为穷困无路可走才到我们荆州来的,我们这些作主人的没能以礼相待,才造成了双方兵戎相见的不幸后果,这实在不是出于我这个荆州牧的本意啊!如今张济将军不幸阵亡,大家应该难过才是。我作为荆州牧只接受大家的祭吊,不能接受祝贺。”他派人去集合收编张济的军队,张济的将士们闻知刘表这么说都很高兴,张绣也在贾诩的劝说下答应归附刘表,成为了他的北方屏障。

据《傅子》记载,后来贾诩南下去见刘表,刘表以宾客之礼相待。贾诩出来后却说:“刘表是和平时代可以作为三公的人才,但在乱世他看不见事情的改变,为人多疑而没有决断,不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人。”这或许是后来贾诩弃刘表降曹操的原因之一。

【宛城之战】

刘表和张绣的联合之后,张绣屯兵与宛城,宛城离许昌并不是很远,所以这里很快就成为曹操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建安二年(197)春正月,曹操第一次讨伐张绣。这一次讨伐非常之顺利,曹操的部队刚刚到淯水,张绣就投降了,虽然在现在已知的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但张绣这么快投降不可能和贾诩没有一点关系。

可惜的是,战事的太过顺利反而让曹操的小辫子翘了起来。曹操很快就干两件让张绣不能容忍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好色。曹操本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有名的色鬼,他在张绣投降之后很快就看上了张济的妻子(姓名不详),也就是张绣的婶婶,并且堂而皇之地把她收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之中,你说这叫张绣怎么忍?

第二件事情是好将。张绣有一个心腹猛将叫胡车儿,曹操见到胡车儿后,非常赞赏他的勇猛,于是将黄金赐给了胡车儿,大有拉拢他的意图。

张绣本来就因为婶婶的事情对曹操非常不满,曹操听说了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他。然后曹操又大举拉拢胡车儿,张绣更是怀疑曹操想要收买自己的左右亲信来行刺自己,张绣于是用贾诩之策,遂反。

那时曹操的大营在道路中间,张绣向曹操请求调营,曹操答应了,然后张绣又说:“我们的车比较少,但东西很多,希望能让士兵们都披上甲,这样就能减少很多货物了。”当时曹操估计都在美人怀里睡糊涂了,这种事情他居然也答应了。

结果张绣的军队公然在曹操的大营前路过,然后兵峰一转,调头就杀了过来,曹操军措手不及,惨败。

曹操被张绣偷袭惨败后,立刻离开出逃,曹操当时骑着自己的宝马绝影,可惜被流矢所中,绝影因此亡命,曹操自己的右臂也中箭,在此危难之刻,曹操的长子曹昂及时赶到,将自己的座骑让给了曹操,步行保护父亲脱身于宛城。

但让马的曹昂其实也是将自己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父亲曹操,他自己反而没有逃出去,战死在宛城一带。

曹操单身骑马逃跑之后,为了帮曹操拖延时间,曹操的亲卫首领典韦更是在在营门里死战,让张绣的部队攻不进去,那些叛军被逼的不得已换门而入。

当时典韦身边校尉还有十多人,都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叛军越聚越多,典韦用戟左右攻击,一叉过去,就有十几支矛被击断。部下死伤殆尽,典韦也受伤十处,用短兵器肉搏,敌兵冲上前,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人打死,剩下的不敢上前。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敌人,杀死几人,伤重发作,大骂而死。敌人这才敢上前,割下他的头,互相传看,又返回来看他的躯体。

曹操退到舞阴,听说典韦战死,痛哭流涕,派间谍取回他的遗体,亲自到跟前哭泣。

这一战,除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之外,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也命丧宛城。

曹操退回舞阴县后,张绣仍然不放过亲自率骑兵抄袭,但被曹操击败。张绣逃往穰县,与刘表合兵,这标示着刘表和张绣再次联合到了一起。


状态提示:第035章 初战宛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