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一百七十三回 辽东入手

“……陆叔,到目前为止,集结在乐浪一带的百姓大概有二十余万,而我们调派过去的钱粮物资也基本上都是用在了乐浪这边。另外,吕姐姐和老爹(陈依依对吕玲绮和陈宫的称呼)率领的西线部队在完全打通了西塞山之后,约有四、五万的襄平百姓通过西塞山前往了柳城,由柳城和菊花港一线对他们进行安置。”

陆仁点了点头。辽东当时的人口数字大概是在七十万左右,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除去公孙恭与公孙渊手上持有的兵力,以及开战以来无法避免的相关减损,可以说辽东半数左右的人口实际上都已经被陆仁掌握在了手中。

至于另外的那一半也并非是公孙渊在掌握着,而是分散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地方,公孙渊自己仅仅是还掌控着襄平地区而已。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的公孙渊基本上就已经是凭着手头上还持有的三万多人马在困守孤城。

之前陆仁的南线部队在完成了乐浪的顺利登陆之后,其实就已经可以对辽东发起全面性的攻击,那时陆仁如果真的不计成本、不计损失的去强攻的话,公孙渊用不了多久就会完蛋。但还是那句话,陆仁不想那么做。玩硬的固然是爽快,可是硬仗一打,对人员兵力方面的损失可就大了。陆仁不差钱,差的是人口,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陆仁不想硬磕。

而到了现在,陆仁感觉拿下整个辽东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可以不用再这么拖下去了。再按陆仁的打算,就是想在今年的冬季摆平公孙渊,拿下整个辽东,然后利用冬季的这几个月对辽东的百姓进行相关的调整与安排,这样到明年的二、三月间,辽东那边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可以相对顺利的组织百姓进行春耕生产工作。

另外让陆仁选择着要在严寒的冬季完成辽东攻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根据老曹那头的细作发回来的情报,不久前老曹已经攻破了阳平关,张鲁退守汉中城。就地理位置而言,张鲁的阳平关一丢,汉中城基本上就危险了,也就是说老曹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拿下汉中。

然后再按邺城那边发回来的情报,老曹的大本营里那也是暗潮涌动,简单点说就是老曹的大本营有些不太稳定。对此陆仁到是早有预料,因为后世有学者指出了老曹集团在这方面的问题,而且陆仁也深知这可不是自己能影响得了的事。

再说白一点,就是陆仁知道到了现在这个份上,老曹为了稳固后方,在匆忙的拿下了汉中之后肯定会急匆匆的赶回去搞他的政治斗争,换言之就是老曹的主力部队不久之后就会回到河北,介时就很可能没什么时间给陆仁对辽东下慢棋。所以所以,陆仁也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加快一点对辽东的攻略步伐,务必要赶在老曹回河北之前把辽东拿下来,造成一个即成的事实,让老曹对辽东和辽西只能来个“望辽兴叹”。

说起来陆仁本来时间是够的,可中间不是因为“他”的意外出现,使得陆仁离开了夷州三个多月吗?如果不是这三个多月时间的意外“支出”,陆仁完全有把握可以把辽东牢牢的握在手里,甚至都不用在严冬的季节对公孙渊发动进攻。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人算不如天算吧?

“好了,就这样吧!依依你回头再辛苦一下,把你记下来的这些送去荀公那里,由荀公再审阅一下,有什么问题就直接修改。再告诉荀公,确认无误之后直接向辽东那边发送过去,给我一鼓作气的灭了公孙渊!”

“诺!”

一番的计较完毕,陆仁看看天色也差不多了,就向陈依依召召手道:“都到了这个时辰,依依你就顺便在我这里吃顿家常便饭再回去吧。”

因为正事办完,陈依依也就没再那么认真严肃,所以是笑着应道:“好啊!不瞒陆叔你说,我还真打算在陆叔这里蹭了顿饭再回去。对了,我特别想吃陆叔你这里的糖醋带鱼,陆叔你看是不是可以……”

陆仁笑了:“几年前令尊把你送到夷州来就读的时候,你在我这里吃的就是糖醋带鱼,却没想到会成为你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不过依依你知不知道,当初我劝令尊把你和你妹妹都送到夷州来读书的时候,可着实费了不少的口舌。”

这是实话。陈宫是个很传统的士人,这从陈宫抛弃老曹和下邳城破之后慷慨赴死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再之陈宫在来到夷州之后,在夷州还没怎么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去了交州,虽然有帮陆仁稳住交州的落脚点的意思,但也有躲去偏远之地隐居的用心,换句话说就是与陆仁之间的接触相对有限,所以夷州这里许许多多在发展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对陈宫没产生多少的影响。

受限于此,陈宫虽然对陈依依有进行教育,但也只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而已,其中的不足之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陈依依和她的妹妹年纪小、性子活,对夷州的关注程度也比陈宫要高上许多,然后就生出了想要去夷州学院求学的心思,但当时的陈宫没有同意。

后来是陈依依暗中托人带了信给陆仁,请陆仁出面劝说一下陈宫,陆仁也是花了不少口舌才说动了陈宫,所以现在才会有陈依依以优异的成绩在夷州学院毕业,然后成为了甄宓的助手而坐在这里的事情。对此陆仁的评价是:“要是中间再插进来一个和陈依依相恋的小男生,岂不是就要成了我这里另一个版本的《梁祝》?那陈依依是不是也要女扮男装的来夷州求学?”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一百七十三回 辽东入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