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三百五十九回 东西交锋(四)
其中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

以上就是罗马基本的军事建制了,而来到陆仁这里的五百罗马士兵实际上是一个大队的编制,而且由于是直属于罗马皇帝麾下的精锐士兵,队中没有少年兵和青年兵,基本上都是三十岁往上的壮年兵。另外当时的罗马骑兵是属于辅助兵种,一般只负责搞搞侦察和传递消息,很少参加正式的作战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四十骑罗马骑兵都没有上场,完全就是在外围呐喊助威。换句话说,现在就是标准的重步兵与骑兵之间的对决。

炮声响过之后,双方的战鼓也一齐狂擂,这五百罗马士兵马上就架起了他们的“乌龟壳”方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开始向对面的骑兵逼近。此刻的陆仁在高坡上借着望远镜在细细的观看,在看到了罗马士兵的战阵之后却也是在不住的点头。

该怎么说呢?陆仁有看过一些有关罗马的大片,片中少不了会有一些这样的镜头。但那些大片里的镜头只能说是徒有其型而无有其神罢了,你也不能指望着那些领盒饭的群众演员能真的把古罗马时期那些罗马士兵的那种状态给演出来是不是?反正一句话,大片里的镜头,只要能忽悠忽悠同样是没什么见识的看片观众也就行了是不是?

可这会儿呢?真正的战士和领盒饭的群演,在本身的气质、气势上就有着天壤之别,而且现代人也不太可能会具有古典时代的战士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野性。而当这些古时的野性统合到一起的时候,那股子肃杀之气便会扑面而来,足以让胆子小点的人不寒而颤。

陆仁是看得不住的点头,心说真正的古罗马战阵的确是名不虚传,而站在陆仁身旁的帕琉斯见陆仁如此,脸上也不由得显露出了几分得意的神色。这家伙虽然与那领兵将领不太对付,但总归是罗马人,现在眼见着罗马士兵那么威风,心里还是很有着那么些自豪感的说。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陆仁在看了一会儿之后,却忽然扭头向另一边的陈笠问道:“阿笠,你看这罗马战阵,与我们华夏的秦汉战阵相比如何?”

陈笠眯着眼道:“整齐严密,战力不可小觑,确实名不虚传。但如果是要和我们华夏这边的秦汉战阵相比的话……不是在下自大,真要是对上了还真不太好说。”

陆仁闻言也笑了笑,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说是说秦汉战阵,其实主要说的还是秦代的方阵。

秦军方阵可以说是秦国集权管控和强力军事制度的集中体现,方阵中弩、步、车、骑的规则分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图。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方阵的统帅摆阵布兵,时而严阵以待,时而机动灵活地调整着阵法的变换,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组织资源。

秦军方阵中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七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而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一百五十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所以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前排的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而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而秦军在与当时的匈奴的作战之中占到不少的优势,与这种战阵的科学性也密不可分。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军的战阵在某些地方与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很像,但是多兵种的配合性却似乎要胜马其顿方阵一些,毕竟希腊、罗马时期的欧洲弓箭不怎么样,可华夏这边嘛……

汉代对秦代的战阵有所继承,不过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嘛,也许是因为许多因素之故,一些东西没有能完全的继承下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汉武帝对骑兵的大力发展,加之战事主要都是在中原或北方的平原地区,使得骑兵成为了汉代的主流兵种之一,当然既无法也不可能完全的取代步兵,但是步兵的发展多多少少的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冲击。

只是这些事和陆仁可没什么关系,再者陆仁的地盘,除了后来搞定的辽州之外,基本上也不都不怎么适合骑兵的作战,所以陆仁对步兵的发展可是非常在意的。考虑到秦代战阵战术的资料不是很全,而且陆仁也打不起那种太拼兵力的仗,因此陆仁走的是精兵路线,同时对希腊的马其顿方阵也有所借鉴,改良出了适合自己这里使用的步兵战阵。为此当初陆仁还在荆州混的时候,都曾经与诸葛亮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

换句话说,陆仁手头上的步兵战阵是一个“杂交改良品种”,有现代的战术思想,有古希腊马其顿方阵的影子,同时还有一些诸葛亮的八阵图的味道。听起来可能是有点乱,但真要是交上手的话,绝对可以让轻视陆仁搞出来的战阵的人欲哭无泪。

而且陆仁搞出来的战阵有流传去曹刘孙三家,只是由于曹刘孙三家没有陆仁这里完整的装备体系,打不出陆仁战阵的完整威力。大致上可以这么认为,就是刘备和曹丕的战阵大概只有陆仁完整战阵六到七成的战力。但是曹刘孙三家都不乏能人,因此都对步兵战阵进行过相应的改动。而他们所作出的改动,在与西域联军的作战中经历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三百五十九回 东西交锋(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