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张宝同2018.7.15
昨天我刚吃过晚饭,正要关上电视,要为岳父大人去守灵,就见央视四频道节目里正好播送“向经典致敬”,介绍陕北民歌歌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向荣在唱那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首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还没唱完,我就被那深情高亢,气势磅礴的唱腔给震住了。《天下黄河》这首歌我听过几十次,可从来没像这样地感到如此地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这种震撼是黄河从心中奔腾狂哮般的震撼,是黄河仰天怒吼般的震撼。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歌声里充满着那种亘古久远的悲凉与沧桑,让人们不由地想起了在那万千沟壑的黄土高原上,汹涌奔腾着一条九十九道弯的黄河,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与汇集的沧凉与悲伤。听着听着,泪水便禁不住地滚落下来。我是在为黄河落泪,是在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落泪。而让我落泪的却是这首歌中的那种原始而忧伤的韵味与情感。
我不由自主地把钥匙又放在了茶几上,坐在沙发上继续看着节目。我深深地为这位放牛娃出身的歌王感到崇敬,他的歌声里竟能充满着如此厚重的民族的沧桑感和忧伤感,能把天下黄河的千年苦难和万年悲伤唱得如此地真切感人。带着这个思索,我听完了王向荣讲述自己沉浸于陕北民歌的生平与追求。贫困的身世与忘我的追求,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陕北与黄河的情感意境和苦难深重,才能让他把陕北与黄河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用歌喉真实地表达出来。
接着,他的学生王二妮唱了一首《走西口》。这支歌我也听过许多遍,但每听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背井离乡,出外逃荒,这种悲伤的情景几乎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而《走西口》就是其中的一个爱情故事。我虽然没有走过西口,但我也是独自来西安闯荡过,深感独自离乡,无依无靠的艰难与思念。所以,这支歌很能触动我心中的感伤。尤其是王二妮唱的这支歌,具有浓厚的陕北情调和悲伤韵味,所以,听着这歌,就更是让我泪水横流。幸好,家里没人,否则,让妻子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会笑我太痴情。
听着他们的歌,让我体味到他们的每一首歌代表着一种心情,一段故事,一段情感,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过去,我对陕北民歌理解不深,觉得陕北民歌,高门大嗓,强调高音,只要是能用陕北的腔调把那个高音和调子唱上去就算唱得不错。可是,这次听过二王的歌唱,才知道陕北民歌要唱得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两首歌我听过许多人唱过许多遍,但唯有王向荣和王二妮唱得最有韵味。我也听过一些学院派的名歌手唱陕北民歌,但因为他们与陕北与黄河没什么情感和接触,所以,尽管他们唱的很规整,音色好,气息好,但没有特点,没有韵味,让人感到是在朗读课文。
歌手都用不着担心听众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只要你唱得好,别人都能听得出。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那种与生俱有的美感和对喜怒哀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当你的歌声着实地打动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心自然会与你产生共鸣,产生激情。可现实的情况是有品味有欣赏能力的听众越来越多,而能打动人心的歌手和歌曲却并不多,特别是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歌曲几乎有好些年都不曾出现了。所以,我每次打开央视文艺频道或是观看文艺演出,除过那些老而又老的经典歌曲之外,就是一些无病呻吟或是平淡如水的新创歌曲。这些新创歌曲别说唱的是什么内容,就是歌名都让人记不住。如谁能记得住今年春晚上有哪些新创的歌曲?所以,我不但为中国当今歌坛的毫无生气而感到失望,而且也不太去看文艺频道上的节目。
我们曲的听众都非常怀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那是中国歌坛大放异彩的年代。一部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就汇集了多少经典。一部《刘三姐》让人看了多少遍还想再看。一曲《我的祖国》让多少人如今听起来还热泪盈眶。还有许多的民歌早就成为了中国民歌的经典。可是为什么近年来经典歌曲越来越少,几乎听不到了?不是中国民歌的资源已经被前人挖掘光了,而是我们现在的人眼睛里都只盯着金钱,哪还有人会跑到贫困边远的山区和边寨去采风和体验?即使在我们的眼前,许多的歌曲资源他们都懒得去深入地开挖。所以,中国当今的歌曲作品才会显得如此贫乏。快餐歌曲堆积如山,经典名歌多年不见。所以,我们的许多栏目和许多观众都在迫切地呼唤着经典,期盼着经典。这不单单是在歌曲方面,包括文学和电影等各方面的作品也都是如此。
想当年,雷振邦打听到新疆有位年迈的歌王,想去拜访他。于是,他坐了五天五夜的绿皮车,下了火车又坐了一天一夜的汽车,然后再坐马车,骑着毛驴,最后又步行了几十里路,才找到了歌王。可见要创作一支好歌,别说要付出多大的艰辛,仅是采风都是多么地不容易。如果我们的作曲家能像雷振邦那样用“十年铸一剑”的精神去创作。我们的经典歌曲还会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吗?如果我们的歌唱家也能像王向荣和王二妮那样孜孜不倦地忘我追求,还会担心没有听众吗?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要成就一番事业何其艰难。所以,你一旦被金钱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