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林总管一大早就来给苏应桐汇报庄子上的事情:“我们在西交的良田有三百二十名佃农,不算农妇和小孩,下田劳作的劳力每年能收入三十二两左右,这三十二两可以养活一家大小,到孩子有了能力下田,就能多了一份薪水,年老的佃农会安排庄子上的杂活,一般是每月一两七十钱,安国公府和建亲王府给佃农开出的薪水分别是是每年二十八两和二十六两,收成好的时候多些,收成不好,适当减少五两左右。“
这样算的话,王府给佃农开出的薪水确实不低了。
苏应桐看着手中的账本,想起自己以前把一千几百两都不当一回事,随便就能从一品楼主那里坑来几千两……这样的一笔钱对农田里耕作的佃户来说,怕是一辈子也无法攒到吧?
阶级区分这样厉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佃农也是不易,按照现在的四六分成,也是太狠了些,她问:“佃户对薪水可有什么看法?“
“回王妃,我们王府已经比其他高门大户开出的薪水高了,佃户大多是没有意见的,建亲王府的佃户倒是有些怨言,有人还说等到合约期到,看是否能争取租下我们王府的良田。”
这样在佃户间也会形成竞争,唯一的加码就是在产量上,这就逼得其他大户在薪水上不能压低了,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别的大户不满。
其实在这样的小农经济上,能优化的还有许多,这样时代里农业为本,就更应该完善法制为佃农提供保障,可惜宫易临虽然打着大度明君的旗子,实际上却是个小气狡猾又没肚量的皇帝,这样下去西灵也不见得会有多好。
看似繁荣昌盛,实则不堪一击。
看来还是得跟宫镜域说说。苏应桐发现宫镜域虽然也有着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但是比起大部分的人,又较能接受新事物,可惜他生在这样君臣之分的时代,不然他的成就可谓无可限量。
让林总管退下的时候,青梅从外面进来道:“王妃,常府常夫人来了。”
常夫人?苏应桐就想起那个在客栈里劝她“一切还是等王爷回来再做定夺,姑娘千万莫要冲动了”的谢氏。
“快请。”
苏应桐检查了一遍自己的仪容,才迎了出去,见谢氏让丫鬟服侍着进来,率先打招呼道:“常夫人,本该是小辈要上门拜访,倒劳烦了夫人……”
“说这些做作甚,”谢氏看着这个一身华衣的继室,见她举止沉稳,说话大度有礼,就庆幸自己当初未看走眼,“王妃贵人事忙,是我打扰了。”让身后的丫鬟送上带来的九色礼品盒。
“常夫人客气了,”苏应桐让青梅收了礼,请常夫人落座,婢女上了清茶,苏应桐就跟常夫人扯起了家常,“……孩子在学堂读了什么书?”
常夫人就答了几句,见苏应桐完全不问“有何贵干”之类的话,只好自己提了出来,“听说王爷要被派往华南?”
苏应桐平淡的点了头,“听说是这样。”
见苏应桐一点不着急的样子,常夫人终于坐不住,难道她不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差事?只得笑着说了几句:“王爷果然是圣上跟前的红人,这华南贪污一案,可是多少官员避之不及的,可圣上就看王爷有这样的能力,这不知是多大的殊荣!可是华南水深得很,王爷踏进去了,怕是不容易脱身……”
见苏应桐仍是雷打不动的,就说道:“不过王爷有勇有谋,哪里是几个地方小商人能为难的,不过……”谢氏脸上有几分为难,她看着苏应桐小心的道,“我们府上曾投了一笔银子在航运上……”见苏应桐脸色有异,忙补充道,“只是倒卖南北货品赚取差价,绝对没碰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可是当初为了能找个好码头,也给当地知府不少好处,在河堤修建上,知府不过说了一句‘朝廷拨款不足’就不知有多少人捧了银钱送上,知府还作了账本,说那是码头管理费用,只要上面有了哪家的名字,哪家的船就能在漕运上横着走,管你是否缴了税运了多少货……谁会想到出了这样的事!王妃,账本还在知府手上,那上面可是有我们常府的名字!求王妃跟王爷说几声……”后面的话在苏应桐的注视中停了下来,谢氏眼中闪过几分难堪,可仍然是抱着希望看着苏应桐。
苏应桐整理了一下衣袖,问道:“当初就没想到,留了名册会成为今天的证据?”还横着走,横着走的船能走多远?现在送礼的人都知道只送礼不见人,能避就避,免得落人口舌,她倒好,还留了名册,难道还怕自己送出去的钱别人会忘了有多少?
常夫人眼里都是窘然,居然在一个小辈面前……她还是直着腰板说道:“在京都里待人接物样样都得花钱,哪家没有一两条捞钱的路子,难道就靠老爷的俸禄和那些田地……也不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以后我们会收敛些,还请王妃在王爷面前给舅母多说几句。”
变成了“舅母”。苏应桐也能理解常夫人的心情,她做的确实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她不想那么快就答应下来,不过是想让常夫人长点记性,作为湘原王府的亲族,行事就更该要万分小心,可不能随便就牵连了王府,宫镜域已经很忙,她不想他还要分心看着自家的人。
“王爷在朝堂上的事我也甚少过问,尽管试试跟王爷说几句吧。”
谢氏有了苏应桐这句话已经是感激涕零,“那就谢过王妃!我会跟我家老爷说几句,以后万万不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