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读者交流群:qq389980575,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讨论交流~)
“不是啊,我哪有什么机会告诉皇上这种事?!”我疑惑道。
“那就怪了,怎么皇上会突然想到这个呢……”孟姜沉吟道。
“而且这个王家,有什么特别吗?”我觉得这事有点蹊跷。
孟姜却摇了摇头道:“具体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刚才就特意问了一下章大人,据他说,有可能与几年前何人斯案有关。”
何人斯案?我心里一动,脱口而出道:“你是说,十年前轰动朝野的那桩何人斯案吗?”
“什么何人斯案?我怎么都没听说过。”桑青在一旁说道。
“那是当然了,十年前你才多大啊!”秦朝插嘴说,又朝我一抬下巴道,“这个人能知道这件事也够奇怪的了。”
我当然不知道,但是墨晏却知道,但即使是他,也仅仅只是事后听说过而已,对于其中的细节,却是无从知晓了。
就目前所知,只是十年前,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身边,有一个谋士在一个非常公开的场合,借酒起兴,诵读了一篇先秦名文《何人斯》: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絺搅我心。……
这篇诗文本来讲述的只是一名女子对丈夫经常外出,不能陪伴自己的哀怨之言,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不知道怎么就被理解成了对嬴政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能听取臣下意见的诟病了。这名谋士也因此得罪,险些被坑杀,幸得数名旧友联合保举,才幸免于难。
这事说到底也只是当事人的个人运气问题,但在文人眼中,却读出了更多的意味,这些人前些年奔走于各国之间,择主而伺,自由散漫、百花齐放已经惯了,如今强秦已成统一之势,却突然发现再这样下去人身风险变大了,纷纷感到受到了拘束和威胁,故此事也算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称为“何人斯案”,而其中的主角到底是姓王还是姓张,倒是没人去在意了。
“章大人说,当时被降罪的那个人,好像就是姓王的。他见过那个人,说起来,越璧到真的和那人长得很相似。”孟姜又说。
十年前,越璧也还年幼,父亲遇到这样大的事,虽说不能了然,但应该也会有些印象吧。但是显然他并没有和任何人提及过,就像他说的一样,就连姓王这件事,都不轻易向旁人说起了。
问题是,如果他是罪臣之后,皇上见到他,应该只会感到不喜而已,为什么并不明说,还突然要指定他去陇西去当个小吏呢?
但随即我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马上开口道:“不会越璧觉得是我向皇上告密,揭穿了他的身份吧?”
在座的几人一听,却似并不意外,都用一种类似同情的眼神望着我,看样子,不止是越璧这么想,就连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我顿时头晕起来:也难怪,毕竟我前脚才提起越璧的姓氏,后脚他就被皇上认了出来,要说是巧合也实在是太勉强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次抽筋一样的笑,倒像是有什么奇怪的预谋似的,告密的嫌疑是大大上升了几个层级,怪不得越璧一下子就冲着我来了。
我想到这儿,颓然地坐到了塌上,连反驳的力气都没有了。谁让我鬼使神差,想起了拿他的姓开玩笑呢?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祸从口出吧。
可是这傻小子也不想想,我想他离开这里的话,真的只是一两句话的事,哪里用得着借助皇上,费这么大的周章呢?甚至于如果我要他把小命丢在这里,早先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到底是何种心结,让他连与我一同经历过生死,还是如此没有信任呢?
眼下他走都走了,我再唏嘘也改变不了什么,当即深吸了一口气,正色道:“好了,越壁这件事就先放一放,先把这第一具兵马俑的事做好再说吧。”
众人也点头表示同意,这曲折的一天,也就告一段落了。
晚上躺在塌上,静静地望着帐顶发呆,久久无法入眠。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到身边有人在叫我:“墨晏。”
我侧头一看,是桑青,正坐在她那边的塌边望着我。
我赶紧坐起身来,说道:“怎么?我打呼噜吵醒你了?”
她瞪了我一眼道:“什么打呼噜啊,你这就叫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呵呵一笑,但笑容转瞬而逝,低头沉默不语。
“你在想什么?想人偶的事,还是越璧的事?”她突然问。
“人偶的事我想也没用吧,完全不懂啊!”我笑道,“越璧的事其实我想也没什么用,现在的情况下,什么也做不了。”
“果然还是在想越璧的事啊!”她像是猜中了,笑道,“难得我还能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
她这一笑,俏丽的脸上顿时现出了女儿娇态,一如我所熟悉的那样。我顿时感慨道:“既然你喜欢,那以后多让你猜中好了。”
她一怔,随即敛起笑容道:“如果那样的话,你就不是墨晏了。”
不知道为什么,他这句话突然令我心中一沉,如同压上了什么重物一般,连呼吸都窘迫了起来。
“当墨晏又有什么好呢!”我忍不住脱口道,“我宁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