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一个人的暗战>第四章:田园茶庄,海棠覆没

林公馆,便是林仲伦的家,更准确的说,这里是林仲伦父亲的府邸。林老爷子是个文人,很高级的文人,一度曾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校长。林老爷子可算得上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都在国民党内部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内战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想利用林老爷子的威望稳定政局,于是委派他来到东安,出任省教育厅的厅长一职,还给了他一个“省政府高级顾问”的头衔。可林老爷子到了东安后挂着一个“教育厅厅长”的虚名,却从来没有上过一天班。他声称自己染有重疾,将自己“囚禁”在林公馆,不但自己足不出户,而且闭门谢客,谢绝了几乎所有人的造访。林老爷子将自己的行为标榜为“一个文人的气节”。

原来,尽管林老爷子是资深的国民党党员,但他却是国民党内的“主和派”人士。他痛恨战争,更加痛恨内战。内战爆发之前,林老爷子和许多志同道合的老党员联名上书政府:和谈!万万不可内战!他们在上书中指出:我泱泱中华已受连年战火荼毒百余年,再也经不起战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个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时正是百废待兴,百姓们期盼安居乐业之际,他们不希望内战,这个脆弱的国家也经受不起战争了。

可是,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无视了他们的上书和几万万同胞的抗议,不顾生灵涂炭,毅然决然的发动了内战。林老爷子是失望的,也是绝望的,他更是无奈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他能做的只能是“保留自己的意见”,“闭门谢客”!

林老爷子数次在家中痛心疾首:“国民党已失民心,命不久矣!”他以一个文人独有的政治嗅觉,一针见血的指出:国民党政府为了一己权欲,宁可将几万万同胞陷入战火的荼毒,失民心太重;在内战中,国民党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过分的依赖美国和其他欧洲列强,美国那些所谓的援助会是免费的吗?林老爷子不相信!人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捐助”迟早是要还得!长此下去,即使国民党打赢了内战,又能怎样?!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必定会再次沦为列强的附庸、殖民地,国将不国啊!而到了那时候,国民党必将成为泱泱大中华的千古罪人!

无奈的林老爷子也只能在家里发发牢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这些言论是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林仲伦自幼受到父亲正义的熏陶,读大学的时候,他在一个导师的引领下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他深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救中国!大学毕业前的那一年,他秘密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现如今的林仲伦,依靠家庭和自己身份的掩护,成了一名“地下党员”,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屡屡的为党组织搜集到重要的讯息和情报。

林仲伦回到了家中,径直的来到了自己的书房。他褪掉了皮风衣和西装,仿佛也卸下了一身厚重的躯壳。点上了一支烟,林仲伦在书房中焦躁不安的踱着步,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不知道!他已经和党组织彻底的失去了联系。

林仲伦是中共在东安地下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他与党组织一直采取一种“单线联系”的方式,也就是说,即使在共产党的内部,也很少有人了解林仲伦的真实身份。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身份,林仲伦是年已经二十七岁,却还尚未婚配。

在东安城,林仲伦只有一个“上线”,而这个“上线”已经在半个月前和他失去了联系!被捕?被害?还是已经撤离?一切都不得而知!最近几天,林仲伦在国民党省政府的机要处又得到了几份重要的情报,按照以往的惯例,他将这些情报都交给了“大陈”。

大陈,就是那个黄包车夫。林公馆地处繁华的花园街街头,在这里聚集着很多等客人的黄包车,大陈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大陈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我党在东安的地下党员。由于林仲伦的身份特殊,目标太大,大陈的职责就是帮林仲伦传递情报,当然,他也起到了暗中保护林仲伦的作用。

大陈接到情报后,就准备将情报送到位于松江路的“田园茶庄”。这个茶庄就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处,在茶庄的阁楼里,有一部秘密电台,林仲伦的情报就是通过这部电台发送出去的。茶庄里一共四个人:一个老板,三个伙计,都是我党的地下谍报人员,他们的这个小团队代号“海棠”。

可是那天大陈却没有冒然的进入茶庄,因为他没有在阁楼的窗台上看到那盆花儿。要知道,那盆小花就是“安全讯号”,大陈佯装等客人,拖着黄包车围着茶庄转了好几圈,可那盆小花却始终没有出现。

今天,大陈通过各种渠道终于探听到了消息:两天前,一群国民党军统特务(军统,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核心的间谍和反间谍组织。历任局长都是赫赫有名的特务头子,如:戴笠、毛人凤等)和军警突然冲进了茶庄,登时,茶庄里枪声大作。待到枪声平息后不久,茶庄里猛然的响起了两个巨大的爆炸声,隔壁民房的玻璃都被震碎了很多。原来,茶庄突受袭击,茶庄老板带领三个伙计匆忙拔枪抵抗,无奈敌人人多势众,在重伤之下,茶庄老板和一个尚且还有活动能力的伙计拉响了手榴弹,他们和电台、敌人同归于尽了……

林仲伦的心情是无比沉痛的,海棠,也


状态提示:第四章:田园茶庄,海棠覆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