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龙战长空>第六二五章 两线进攻

“俄国人可能已经跑路”,皮特的这种猜测,来自于战前得到的态势简报。

作为一名身处战争前沿的低级军官,虽然不太可能知道太多,但是经过高加索战区的长时间拉锯战,如今所有美军一线作战人员都很清楚他们当面的对手情况如何。

山峦起伏的外高加索地区,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个加盟共和国在内,作为苏联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虽然历史上的那笔陈年旧账很难算得清楚,但是毫无疑问对于今天的红色帝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漫长的冷战时代里,苏联在高加索地区一直屯驻重兵,除去必要的一些边防和内卫部队之外,驻扎在巴库的“近卫第四集团军”和驻扎在埃里温的“近卫第七集团军”,这两支有着光荣历史的精锐突击力量和驻防西部城市库塔伊西的“第九集团军”并肩而立,从东向西一字排开,好似一道厚重的铁闸封死了北约的一切进攻念想——而且情况还不止如此,这道铁闸分明还会移动:编成有大量坦克、步兵战车和其他机动力量的苏联集团军,具备很强的战役突击能力,在冷战时代的高加索,北约最担心的就是这些红色铁流在开战后滚滚南下、沿着扎格罗斯山脉一举杀进中东,把西方世界赖以繁荣的产油区域搅一个天翻地覆。

战前的高加索形势,大抵就是如此这般。

但是现如今,在一场猝然而至的世界大战面前。很多预料就变得与事实相去甚远。

就在开战之初。美国人在中欧打响了第一枪之后。为了确保在华约集团在主攻方向上速战速决、稳固胜利,加之南方的邻国伊朗仍然极度反美、不可能与西方世界合作,于是苏联迅速从高加索战区抽调力量,将驻防高加索东部的近卫第四集团军快速运抵联邦德国境内,配合其他方向抵达的精锐之师一道,在战线后方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战略预备队。

这种大军压境、不给对手留下喘息机会的战略,显然取得了预想之中的效果,法国人在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明智的放弃了负隅顽抗数十万近卫军精锐的白日梦,欧洲大陆的战局也就此尘埃落定。

在此之后,由于英国、西班牙坚定站在美国人一边,西欧的情况也还并不十分稳定,近卫第四集团军一直屯驻在联邦德国、没有返回高加索,如今面对北约大举进攻的就只剩下近卫第七集团军和协防的第九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兵力共计大约是十一万人,用于防守是可以,却已不具备南下放翻土耳其、进入中东的实力。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局面,在西欧淌了一脸血的北约却来高加索当了一回先手。按照美国中央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两路大军就在今天同时发起了攻击。

在今天拂晓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中。战线东侧以重型地面部队和加强了装甲力量的山地部队为主,力图通过硬碰硬的正面接战手段,直接消耗防守埃里温的苏联近卫第七集团军;战线西侧则集中了包括第101空降突击师在内的大量航空突击部队,准备用战役级别的“蛙跳战术”,越过黑海直取苏呼米、索契一线,截断外高加索与苏联内陆的交通要道,然后配合进攻巴统、库塔伊西的地面部队包围苏联第九集团军。

按照这样的作战计划,只要能够消灭苏联部署在外高加索的这两支机动作战兵力,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一路向东、占据苏联第五大城市巴库和该地区的高产油田,那么“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计划就算是顺利完成。

好吧,计划堪称完美,那么实际执行起来又如何?

选择在天明之际发起全线攻击,北约在高加索东线的先头部队一路挺进,起初的确是进展的很顺利。

和预想中的情形不太一样,原本囤积重兵的苏联外高加索地区,国境线附近的防御力量却显得十分单薄稀疏,在很多进攻发起地域,如临大敌的美军和英军部队甚至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越过了出发线,沿着蜿蜒的道路进入到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境内——一路未遭遇敌军、更未曾开过火,就像托马斯*皮特现在所经历的这样。

不过就算是没有发生短促的遭遇战,在地形复杂、雨水湿滑的外高加索,行进在平缓山峦与坡地间的北约地面部队行动依然非常谨慎。

作为轻装快速反应部队的第10山地师,在司令部的计划中本来也不是进攻埃里温的主力;战前侦查的情报显示,俄国人的近卫第七集团军第164摩托化步兵师一直在埃里温东南方向展开部署,这时候正在前沿阵地里严阵以待。面对编成有大量重装备的苏联摩托化步兵师,第10山地师就算是加强了一些装甲力量,也很难独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除此之外,在地面上真正开打之前,北约战术空军已经对亚美尼亚境内目标实施了长时间的空中打击和袭扰,但是由于苏联前线航空兵的大举拦截,空袭的效果如何还不好说。

结合以上考虑,对接下来进攻埃里温城区的战斗,司令部的计划仍然是让重装部队进行。

随着先头部队的一路推进,灰色的阴沉天空下,涂着三色迷彩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平缓山坡之中缓缓穿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眼见终端地图上标示的埃里温已经距离不远,皮特中尉从“斯特瑞克”装甲车里探身张望,带着几分好奇的看向视线内的大片坡地草场、和远处起伏耸立的巍峨群山。

外高加索地区,对很多西


状态提示:第六二五章 两线进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