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贞观文宗系统>第一百七十九章 长安三议征突厥

其实大臣们这段时间的争论,在李世民原本火热的心上泼了不少的冷水。仔细思量之下,李世民自己也觉得对突厥发动战争,这还不是最好的时候。不过满朝文武,如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极力促成出兵的,因此李世民还是在犹豫。

待见到房玄龄,原本以为会和其他的几位大臣一样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谁想到这回房玄龄就说了一句:“陛下,这是罗彦送来的奏疏。哦,还有一些臣从户部找来的文书。”

房玄龄虽然不是反对出兵的急先锋,但是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的意见肯定李世民非常重视。此刻见他手上一沓纸,苦笑着接过来,问道:“罗彦是怎么说的?想来遇上这样的事情,他早就等不及了吧。”

李世民对罗彦的印象,也是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强势应对的程度。李世民给罗彦收拾了好几次烂摊子,对于罗彦他是相当具有发言权的。

谁知道房玄龄只是笑着,却不说话,眼睛就瞅着李世民手中的奏疏。

看到房玄龄的笑容,李世民就知道罗彦也许又出了什么幺蛾子。于是乎,匆忙翻开奏疏,想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不同于其他大臣那种连篇累牍的骈文,罗彦的奏疏向来直白到李世民根本不用费脑子。也就是两百来字的奏疏,李世民扫了几眼就读完了。放下奏疏,李世民叹口气自嘲道:“看来我是替他收尾的事情做的太多,把他当成尉迟敬德那般的憨货了。这种问题上,他比我要看的清楚啊。”

说完扬扬房玄龄带来的文书,说道:“我也不用看了,你就跟我说说,府库如今的情况好了。”

李世民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房玄龄也不废话,说道:“关中各州粮仓空虚,不到秋收根本没有补充。另外,今年山东大旱又赈济了不少钱粮,国库也有些紧张。还有要给突厥的供奉,说起来大军要是征战三个月,真的就像罗彦说的,除非封了突厥牙帐,将颉利带来长安,不然我等就是一败涂地。”

听闻如此消息,李世民有些沉默。或许是想什么事情出神了,良久之后,才叹息:“唉,错过了这一次,有生之年不知道还能不能将这突厥一举平定了。”

渭水之盟给李世民的耻辱太大了。当初回到宫中以后,李世民便组织了一批士卒每天训练弓马。甚至他自己都亲自上去做示范,当这些士卒的教习。为的不就是能够积蓄力量,将突厥给横扫了么。

而今若是不顾其他,只看突厥的形势,确实是最佳的出击机会。

偏生罗彦给他的两条理由就让他有些绕不过去。对外战争如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内部就会更加不稳定。怎么权衡,李世民还是有数的。

随着这一声叹息,李世民似乎老了好几岁。

房玄龄看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拜道:“陛下何必沮丧。想我大唐人才辈出,加上陛下励精图治,过上几年,便是突厥恢复到全胜的时候,我等腾出手来,也能将其打败。何必因为这点事情就失了心志。”

“何况,如今突厥内乱已生,我等只需要分而化之,突厥便是想要回到全盛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奢望。”

房玄龄不愧是以谋略见长,这瞬间就想到了今后应对的方案。

听得如此安慰,李世民才重新振作精神。脸色好了很多之后,对房玄龄说道:“罗彦的奏疏我先留下,你回去以后,好好看看户部的文书。这件事情,就在明日早朝的时候,彻底定下来吧。”

听得李世民如此一说,房玄龄便知趣地告退了。只留下李世民一个人嘴里不自觉地念叨着:“忍辱负重,忍辱负重……”

次日早朝。

一如既往在处理过一些必要的事务以后,朝臣们又开始了关于是否出征的争论。

这次李世民可没有再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只是有人起了个头,便喝止了。随后先抛出罗彦的奏疏,让近侍念了一遍,随后不管好些人出班想要反驳的情形,将房玄龄叫了出来。

“房中书,你来说说户部报上来的情况。”

早就准备好的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便将自己准备了一晚上的数字逐一念了出来。好些有能力做军中主帅的将领,对于钱粮的数字自然很在行。一个月多少大军吃多少粮食,后勤的花用又是多少,在心里对比一番,还真的发现这仗没法打。

“这些数字是月初送到户部的,没有任何的虚假。今年关中许多人撂荒,山东又大旱,税收只能看江南一地。如果要防备明年天灾,这些税收就不能擅动。”说完房玄龄总结了这么一句,算是彻底打破了许多人的梦想。

点点头,李世民看了一眼还在发呆的朝臣们,说道:“这件事情就此为止,等到秋收结束,看情况再说。”显然李世民还是有一些幻想的,把时间留到秋收以后,那个时候看情况再说吧。

见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决定,而且房玄龄说的,好些人也无从反驳。因此只好作罢,到此为止,征伐突厥的事情告一段落。

远在幽州,都督府在朝会后的几天内就收到了消息。本来知道这不能出征的消息就已经够让人郁闷的了,没想到更为忧伤的事情还在后头。这让大家失望的罪魁祸首,居然就是自己都督府的司马。

因此罗彦开始了他在幽州的艰难之旅。

普通的士卒其实想打仗的很少。毕竟作为直接冲锋陷阵的他们,到了战场是会死人的。因此直接归罗彦管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九章 长安三议征突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