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抓住那个阿斗>第八十章 以史为鉴

刘禅的话十分直接,所导致的后果便是李严一愣之后低头的沉默。

刘禅见此也不逼迫,而是就那样继续走着。毕竟这不同于能够轻易定性的好与坏,而是象征着数百年传承的信仰。

良久,他才听到身边那中年人独有的深沉之音,只见李严表情复杂的说道:“禀少主,臣才疏学浅,对先秦之道,不知何解。”说完之后其心中一叹,他本以为刘禅会将此事掩盖而过,没想到如今却是如此了当的询问他,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刘禅轻轻一笑,“李公若是才疏,那天下人十之八九便是那荒野村夫了。”待继续走上几步,于一无人之处,他定下步子,转过身,眼神诚恳的看着李严说道:“公既然不愿回答,那吾再问一句,不知公,对于那崛起于战国,却二世而亡的先秦有何见解?”

李严对于这个问题没有逃避,沉思片刻回道:“禀少主,先秦之所以统一天下定鼎中原,盖是因为商鞅变法在前,广纳才干在中,远交近攻在后,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并起,故而攻无不克,无所不破。至于二世而亡,却是因天下定鼎,无所约束,放任自流罢了。”

刘禅一听,便知李严此言算是极为中肯了。毕竟先秦因焚书坑儒一事,算是彻底得罪了儒家,虽所杀之人多为术士并非儒生,但典籍的缺损以及之后儒家受到的打压却是实打实的,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汉初之时儒家势力倾颓的不成样子。

李严此事能够抛开成见而有如此言论,着实不易。

既然对方已经如此言说,那说明其并不死板,刘禅便知自己接下来的言论究竟该如何述之了。

“商鞅乃法家,远交近攻乃纵横,其出兵天下所用之兵器器具则是出自墨家,诸子百家于秦无数,小子不才,却是以为博纳百家之长,盖为秦国崛起之因矣。”

刘禅说完却是一拜,如古时学说辩论一般无二。实际上他一直觉得这样说话比解手还累,可是论及学术,如果不装的文青一点,就显得很没档次。

他接着说道:“至于二世而亡,所谓放任自流乃其一,愚以为,秦皇晚年过于信奉黄老,致使无为而治大行其道,焚书一事之后,却又过于暴戾,重法而轻士,人才流散,是以奸臣当道,纲纪崩坏而国亡。”

刘禅的一番话,实际上是后世无数讨论之后一个比较成熟的观点,现在被他直接拿来借用。

而这种思考到极为深刻的论调,却是让李严顿时一惊。

他仔细想来,发现,这秦国消亡,汉家倾颓,却竟都是因为某一学派专权才引起的!

就拿后汉来说,儒家当道多年之后,却是失去了先汉那种生机勃发,繁荣昌盛!

一时之间,这些喷涌而出的想法,竟是让他原本坚定的内心开始不住的动摇,正如自己攀登了毕生的山峰,最后发现却只是深谷之下的小丘陵一般!

“可……儒家之道,并无……”

刘禅摇摇头,“万法皆有度,然人心无度。”

这一句,正如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严只感觉自己多年引以为傲的学识,不过与那井底之蛙别无二致。

……

回府之后的刘禅瘫坐在定制的靠椅之上,他现在只觉得后世那些江湖骗子确实都是一些有本事的人。

自己所用之言论,大多都是后世无数代人的智慧结晶,要说服李严尚且费了诸多手段;而那些江湖骗子,短时间内却要胡编乱造一堆胡话,还要能把别人忽悠的团团转。

可还没等他喘口气,却听到又有下人来报,说有一锦衣男子在门前求见。

“何人?”刘禅敲了敲太阳穴,沉声问道。

“禀少主,此人递上了成都太守杨洪杨家的令牌。”下人回道。

嗯?

刘禅一愣,下意识从椅上坐正,点了几下桌面才开口说道:“请进来,备好正厅,将人带去,我稍后便至。”

待下人领命而去,本来正襟危坐的刘禅又向后一倒,竟是恢复了之前的懒散姿态。

“呵,以为如此来上一趟,便可以把自己从中摘去了?”

待休息片刻,他便站起身来,出了房门,但是方向却是走向了“实验室”。

在经过讨论,正式定型的实验区被刘禅命以了“蜀科院”的名称,扩展开来,就是川蜀科学院。他的设想是让这一片区域日后变成全天下的科学圣地,类似于后世中科院一般的地位。

走到蜀科院一号楼,也就是率先启用,上一次做水泥初置实验的那一座屋子,刘禅推开门,径直走向屋内一角放置的木板水泥块。

用手指稍微按了按,他发现水泥块的硬度已经稳定,至少不会有第一天用力一按出现一个手指印的情况发生了。

现在有了水泥,不仅仅是堤坝的建设,刘禅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譬如填补坑洼路面,还有最基本的修建砖房,当然,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以水泥为根基来加固城墙!

不只只是城池的城墙,他最初的设想是仿照后世,在保证农耕,经济不崩溃的情况下,来一场大炼水泥,在充分保证水泥的产量之后,使所有县郡乃至村庄都建立起城墙,在与交州及南部蛮子的战争中树立起一条水泥支撑的防线!

但是仔细的思考之后,他依旧没有下定决心。并不是他怕这水泥的技术泄露出去之后被敌人掌握反过来对付自己,而是怕这就像后世大炼钢铁一般,突破控制造成经济民生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以史为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