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内务军>第一百九十五章例行公事

路上,安德烈开始问起库科夫,“你们到底是怎么搞的,怎么会和集团军司令部起冲突的啊?”而库科夫回道:“当时,我手下的一位少尉知道有一个曾经被德军俘虏过的军官去了集团军司令部,于是带着两个战士去要求对这个军官进行例行的调查,结果不知道怎么了,他们被司令员下令给扣了起来,是在那执勤的一个内务部警卫排的人告诉我您的位置,我立刻就到师部去找您了。”

原来如此,由于要分心马马耶夫岗的防御,所以安德烈是让内务部门自己的负责人各司其职,然后每天写个简报给自己就可以了,有的内务部军官并不知道自己在那里。

一路上还是很顺利,他们来到了司令部的外围,查验了身份后,安德烈带着尤先科和库科夫一起进入了司令部,此时的司令部里非常的忙碌参谋们在紧张的工作着,通讯员在不停的呼叫,而安德烈看到崔可夫时,现此时的崔可夫居然双手缠满了绷带,于是关切的问道:“司令员同志,你怎么了是受伤了吗?”而崔可夫回答道:“没什么,是湿疹。”而安德烈接下来问道:“司令员同志,我们内务部的三名调查人员被您给扣押了,请问到底生了什么啊?”崔可夫此时也是面色不善了,他当然知道自己其实不能拿内务部的人怎么样,这些内务部官兵一向都是依仗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所欲为,可是居然敢在集团军司令部撒野也太过分了,所以,犟脾气的崔可夫直接下令把那位嚣张的少尉和手下给抓了起来,内务部尽管名声让人畏惧,但在集团军司令部里,崔可夫才是老大,所以那位少尉和两个手下都被下了枪关了起来。

而旁边的政委古罗夫说道:“安德烈,我知道你们内务部的职责,可是卡辛上尉已经是身负重伤而且还带回了德国人的情报,你们内务部的人却一上来就说这样的同志是祖国的叛徒,还在集团军司令部不把指挥员放在眼里,也太嚣张了吧!”

而一看,还真是内务部因为自己的工作作风惹的麻烦,安德烈也是知道,这事自己的稍微退一步了,赔个脸了,于是安德烈说道:“司令员,政委,这事我向你们表示歉意,但是作为例行公事,我们依然需要询问卡辛上尉一下,既然不放心的话那就让卡辛上尉在司令部接受问话吧,政委在旁边可以看着我们询问。”

而崔可夫和古罗夫互相看了一眼然后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安德烈就按你说的办吧,问完了,带着你的人离开吧。”他们也知道内务部身份特殊,就是送到方面军司令部赫鲁晓夫也不至于真的拿内务部的人怎么样啊,既然安德烈已经道歉了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啊!

很快安德烈和崔可夫他们一起来到了卡辛的床前,他一看到蓝帽子的内务部标志直接是吓坏了,完全没有军人的样子了。

看到这一幕,安德烈非常理解真的,这是这些年内务部的标签太深入人心了啊。

情报、特务与警察系统的权力本来就最难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后世那个大数据时代,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警察并没有改邪归正、他们依然是正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深入到你的生活,深入到你的内心深处。。。。

后世的美国人也痛恨斯诺登背叛了美国,但不少人却坦承,斯诺登的揭露掀开了大数据时代不受限制的情报机构侵犯公民**的黑幕一角。这件事提醒大家,各国情报机关侵犯公民**的事长期存在,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能够走多远、已经走了多远,又有多少人清楚呢?

其实,为了反谍防谍、保卫国家安全,使用特殊手段进行窃听、跟踪几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存在的事实,而拥有特殊权力有独立调查权和一直在黑暗里活动的情报机构和秘密警察系统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无数后人在理所当然的谴责苏联的秘密警察和情报机构时,却忘了在美国、在欧洲,他们的同行做着一样的事情,在黑暗中国家需要一个守夜人来处理黑暗的角落,在领导人层面需要这样的独立部门提供真实的数据和情报资料来为政策提供建议,前苏联克格勃高级特工奥列格?卡路金少将在为美国人基里-梅尔顿所著的《间谍世界揭秘》一书作序时写道:“间谍是人类历史上第二古老的职业”。可以说,间谍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渊远。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有了战争,便有了间谍活动。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其权力,防止国内外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掌握敌人的实力、企图和弱点,都要进行秘密的间谍活动。通过用间,敌方的一切行动都了然在胸,战争自然胜券在握。用间的目的除了掌握敌情外,还在于从心理上分化瓦解敌人使其自乱阵脚或者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

奥维尔《1984》年里描述的“老大哥”的监控无所不在的情景

契卡从组建那天开始就不单单是一个执法机构同样担负着情报和反间谍的重任,血腥和杀戮成了标签,这就是哪怕是堂堂的将军面对内务部也同样是心惊胆战啊!

而安德烈在沉思的时候,这边的库科夫已经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开始询问卡辛一些问题,于是安德烈收回了胡思乱想边听边打量了卡辛,卡辛不是俄罗斯人的面孔而是高加索人的特征,安德烈一撇库科夫的笔记本现他是车臣人,高加索素来民风彪悍,所以不少那个地方的人都参军,但是一年以后,苏维埃就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五章例行公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