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帝图>第12节 经济犯是不是人才,很苦恼2

“张鲁,不过是井底之蛙,眼界太过狭小。张鲁所以严重反对,不过是因为主公的高粮价政策,严重的影响到了他吸收教众。民众手里有余粮,自然希望卖个好价钱了。民众的粮食都拿去卖了,就没人给他上缴了,他自然是不乐意的。”

“慕艾还未尽知我意。我的意思是,此政民间也多有议论,张鲁之论,也是持中之评,市井民间皆是此论,先生如何看,先生觉得此政是善政,还是恶政?”

“主公高瞻远瞩,自然非世俗凡夫所能尽见,松也不过能略窥其中一二而已,当或不当请主公不吝赐教。

粮价高,自然对农人有利。奈何农人皆乡野之人,其即便有称颂之声,亦难达于市井官府之内。于市井小民来说,粮价高,自然对他们不利,多有不满,多有怨言,亦是常理。然则,纵观我大汉天下,民之为农,十之八九。是以,为农人好,即是为天下好。只要农民不乱,天下自安。所以,市井小民再怎么抱怨抨击,都不能掩盖此政之善。”

杨松说完,有些得意的看着刘璋。

没想到刘璋面无表情的问了一句:“完了吗?”

杨松一怔,难道我说了这么多还不够?还没说到关键地方?眉头皱了皱,又急忙说道:“尚有未尽之意。我想主公的真正用意,大概不在世人所计较的锱铢之间,而是在控制粮食流动。防止粮食外流,而且还可以吸引外部粮食进来。”

“还有吗?”刘璋继续面无表情的问道。

还有?杨松有些头大,还有什么,我这都绞尽脑汁了。但是他不敢轻易说,完了没了。很明显这是刘璋在考较他,要是成绩不好,很影响仕途钱程的。想了想,杨松硬着头皮接着道:“还有一点点浅见。其实以属下观察,那些嘴上抱怨牢骚满腹的。其生活并未因粮价上涨而有所影响。主公调高粮价,外间牟利商人,会外运进来大量的粮食。粮食一多,那些质量差的。或者要赶时间的,或者急等用钱的,只能低价处理。所以,对于市井小民来说,想要买到便宜的粮食。还是很容易的,因为粮食变多了。”说到这里,杨松抓了抓头,头上有些冒汗,还不忘送上谀辞:“主公这一善政,真是太高明了,属下若不细想,还真不知道这里面还暗藏这么多玄机。”

“还有吗?”刘璋面无表情的继续问道。

还有?杨松要崩溃了,不带这么玩的,还能有什么呀。老杨可怜巴巴的四下望了一圈。没人搭理他。又转回来看了看刘璋,刘璋还是面无表情。老杨没办法,咬了咬嘴唇说道:“属下愚钝,只能想到这么多了。请主公恕罪。”

刘璋这才放松表情,哈哈一笑:“慕艾不用紧张,别老是什么罪不罪的,今后我蜀中,不会以言获罪,只会因法而罪。若有违法,当罪不饶。所以慕艾。你我言语之间,完全可以放开,无需拘束。

先生刚才说的其实已经很全面了。

不过,其中之关键。实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为我蜀中最大之机密,诸君不可外传。”

说到这里,刘璋住口不说了。

众人还等着听他说说这个机密到底是什么呢,结果没下文了。

其实,杨松说的第二点,已经基本涉及到了刘璋的真正用意。只是杨松没有分析透彻而已。刘璋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粮食不外流,最好还能让外部的粮食流进来。乱世当中,粮食最值钱。曹操以为乱世当中,应该多去弄金银,其实错了,粮食才是根本。

刘璋把粮食价格抬高,而且是通过报纸广而告之天下,自然会引来外来粮食。有粮在手,自然天下我有了。只要有粮,百姓就不会乱。只要百姓不乱,生活安定,就会有更多的外地商人把粮食运进来,试图赢利,因为其他地方环境差,即便有价也无市,不宜做生意。

这些东西,刘璋当然不会很直白的说出去了。

显然杨松的应对,已经十分接近了。

看来这个杨松还真是个人才,经济人才。

喜欢钱财的,于经济之道都是很精通的。

在这方面,刘璋现在手下这些人,徐庶,石韬,庞龙,张松,黄权,王累,等等等等,比之杨松可是差远了,都不善于经济之道。

现在商学院的院长还是刘璋挂名呢,副院长是原来那个蔡家纸坊的蔡老板。可见刘璋手下的商业人才是如何之匮乏。

如今蜀中的商业越来越繁荣,但一直缺少合适的商业人才。

刘璋一直挺苦恼的。

现在眼前倒是遇到了一位,可是这一位问题很大呀,爱财如命啊。

这一位可是为了钱财,可以出卖一切的呀。

就连曹大大那样自负的枭雄,都不敢把此人留在身边,而是直接咔嚓了。

刘璋觉得自己应该不如曹大大吧。

可是商业人才,一直以来他也没遇到什么人,徐庶他们都是读的圣贤书,说点儿道理还可以,于钱财往来商业经营方面,完全是门外汉了。

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怎么可能不用呢?

但是,经济犯也很可怕呀,尤其是现在缺少有力的监督监管。让杨松去管商业管钱财,那不是把美味送到老鼠嘴边吗,想让他不偷吃,怎么可能?

刘璋现在更苦恼了。

没有人才的时候苦恼,有了人才更苦恼。

想来想去,没啥好办法。

最后,刘璋还是决定先把两人打发到成都学府去培训,培训完了再说。

“慕艾,这


状态提示:第12节 经济犯是不是人才,很苦恼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