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帝图>第106节 难归鞘7

“我的要求不高,凡是我大汉军人流血走过的地方,希望我们大汉文人能洒下几滴汗水。”

刘璋最后对杨修和支谦等人说道。

军人流血,文人至少得流点儿汗水吧。

杨修和支谦把刘璋列的单子拿过来一看,两人就傻眼了。四书五经自不待言,还有什么《道德经》《庄子》《韩非子》《管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商君书》等,全是一些难啃的东西。汉人自己能读明白就是大学问家了,更别说把这些东西翻译成外国文字了。

杨修倒没什么,他没怎么搞过翻译,他又不懂其他语言,支谦则是很痛苦,翻译中最怕的就是这些思辨性的,而且是微言大义的,这些汉文典籍。你要翻译说,这是一棵树那是一朵花,这很容易。但你要翻译什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或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之类的,根本就很难翻译出来。想想都让人头大。绝对比他翻译梵文佛经还要困难。之前那个神女赋,那是词太多了,各种形容,没法翻译,缺少对应的词汇,而这些典籍,就又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是太微言大义了,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叫阴,什么叫阳,什么叫道,估计都难解释清楚,更别说翻译了。

刘璋不关心那么多,刘璋就只怨念,为啥中文这么多好的典籍,在世界的范围内为啥传播辐射这么少。刘璋现在就要求大汉的文人,要为汉文典籍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自己天天在家吟诗唱和。

会开到大半夜才结束。

送走了众人,刘璋最后又把庞龙单独留了下来。

“老师,到底出了什么事情,需要你这么着急着要赶回去?还想要撤兵?”庞龙觉得问题肯定不像刘璋说的那么简单,什么老太太寿辰之类。

“确实是出了一点儿状况,没有跟大家通报,就是不像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刘璋说着,把一封便笺递给了庞龙。

上面是匆匆写就的一句话:赵韪反,石韬殉,吾即返蜀,勿忧。凉州已委孝直。

落款是徐庶。

很明显,这是徐庶很匆忙写下的,可见当时徐庶走得也是非常之急。单看上面六个字,赵韪反,石韬殉,就知道事情有多严重了。赵韪是益州州衙主簿,在刘焉主政益州的时候,就深得刘焉信重,他是跟随刘焉入蜀的最早的班底,可以说是刘焉的嫡系。石韬是州衙长史,署理政务代行州牧事。石韬都死了,那这个事情得有多严重,怎么联想都不为过。

刘璋当时接到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回军,返回成都。后来逐渐冷静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现在回去,已经离事发时间太久远了,谁知道现在事情演变成什么样了。再说了,徐庶已经紧急赶回去了。可是刘璋还是得抓紧赶回去,成都是自己的大本营,是老巢,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另外,自己家眷也都在成都,石韬都身殉了,也不知道阿奴她们怎么样了。想到这里,刘璋根本就无法遏制立即要赶回去的念头。所以刘璋才紧急下令,连夜急攻赤谷城,同时严令魏延部,强攻贵山城,然后立即赶过来见他。

刘璋要快刀斩乱麻,快速把这边的事情处理一下,然后紧急赶回成都。

庞龙拿着便笺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老师。

“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跟你交代几句话就走。”刘璋从庞龙手里又拿回便笺,揣在身上,嘱咐道:“这个事情,对外不要扩散,你心里知道就好。

我刚才说的那些,是我自己关于西域的一些想法,具体怎么做,你们根据实际情况看着办。西域的事情,这个西州,重点还是要以教化和民生为主,大宛和乌孙并入西州以后,整个西州已经很大了,所以再往下,还是以都护府为宜,毕竟我们的行政力量也跟不上。国大不能治,速亡。一味地求快求大,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如我们现在,出一点儿事情,全局可能都受影响。还是都护府的方式灵活些,可进可退,投入也不需要太大。等到西州这边,教化的彻底没问题了,再考虑是否扩张。开疆拓土不是重点,我们南边这大片高原,北边广袤的草原,我们现在都无法有效治理,都是因为我们现实的技术条件太差了。西边据说安息,还有罗马帝国,都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强行吞并,反噬也会很强烈,得不偿失。所以,建立都护府或者友好邦交,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一定非得打生打死,只要能让我们平安经商就好。我们的目的是赚钱,建起一条稳定安全的商道。”

刘璋似乎有些语无伦次的说着自己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想法,庞龙能听得出,关于西域,关于西行商道,刘璋肯定下了很大功夫,光看桌案上摊的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地图,就知道刘璋多么在意这件事了。

“请老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辱使命。”

“你这么年轻,老师就把这么重的担子交到你身上,老师真有些于心不忍。可是我们现在,自己培养的人才,都还没有成长起来,只能苦了你了。”

“老师…”

“好了,别做小儿女态了,说起来,甄家那个小丫头不错,才貌双全,你可得抓点儿紧,别给错过了。”

“老师…,你真是没个老师样…”

“哈哈哈,行了,天快亮了,我得抓紧走了,汉升他们等我半天了。”刘璋一早就让黄忠他们准备好了回程的行


状态提示:第106节 难归鞘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