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雄征天下>第二章:六王

在大良的历史长河中,少年王征只不过是一个沉浮其中的小人物。

少年王征生活在西边边陲的一个小县城,隶属阴州,阴州是大良的西北边境,紧邻大良的头号敌人戎狄,阴州地区的百姓常年来也是深受戎狄的迫害。

少年王征的母亲早逝,被父亲抚养长大,其父亲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在年中之时,却也是意外惨死在了戎狄人的刀下。

少年王征是个孝子,卖掉了自家的破茅屋,买了一副好棺材将父亲厚葬之后,便带着仅剩的几文钱,跑去参军了,并发誓要为父报仇。

上个月,王征在阴州当地参了军,被派遣驻守到了更靠近戎狄的坵戎县。

坵戎县,是隶属阴州的一个小县城,为据守戎狄的一个驻兵点,地貌多丘壑,终日黄沙漫天,粮食难以存活,又加上常年遭受戎狄的迫害,导致人口异常的稀疏。

按照如今大良官员们的作为,人少了,不管也罢,如此,那位阴州牧便干脆这坵戎县整体交予了燕王军管辖。

王征现在所在的便是燕王军其中的一支。

燕王名叫陈显,乃当今皇帝的亲叔叔,同时也是“良惠帝”陈陵的第十一个儿子。

陈显平时不受陈陵的宠爱,在封王之时,被分到了一个不太好的地方——阴州,在这里,陈显需常年与戎狄战斗。

良朝的军制颇为混乱,各地州县都有着自己的军队,而在这之上,亦还有着一个驻军制。

良惠帝陈陵在位期间,因为遭遇了一场浩大的农民起义,陈陵觉得这是人民不服,于是就搞出了一个“皇子驻军制”。

所谓“皇子驻军制”就是皇子不分配封地,只能在某地驻守,但却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其目的便是为了昭示皇威,防止叛乱再次发生,同时,陈陵还以为,不给皇子封地,今后皇子们就没办法搞分裂。

然而陈陵的想法虽好,但实际实施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自古至今,谁有军队谁是老大,更何况陈显等人还顶着“皇子”的尊贵名号。

如此既有军队,身份又尊贵,来到某地驻守,但凡有点能力,一般的州牧可是压不住他们。

就拿阴州来说,按照制度,阴州属于阴州牧管辖,但实际上,在阴州地位最高的却是燕王陈显。

而且从燕王军平时的作为上来看,燕王陈显也俨然将阴州当成了自己的地盘。陈显说句话,那阴州牧也得老老实实的去做。

如此,各个皇子王爷在全国各处纷纷拥兵自重,表面上看确实是召示了皇威,但毕竟人心的权欲难平,历史上皇子们为争皇位挑起战乱的例子已是数不胜数,现如今这些王爷们倒是安分的,但谁能保证他们以后就不会生乱?

这个“皇子驻军制”基本上就等于“分封制”了。

这不但为大良朝埋下了祸根,同时也宣告了文明的倒退,能够颁布出这样的一个制度,陈陵这“一代昏君”帽子怕是摘不掉了,至于那些个没能劝谏成功的当朝大臣们,在史书中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然而不管陈陵和那些大臣们在史书中的处境如何,这种制度颁布出来,国民遭殃,但最开心的莫过于那些皇子、王爷们了。

也或许这个“皇子驻军制”能够颁布,中间可能也存在着这些个王爷们私下活动的因素也说不定,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具体史料如何,唯有那些个地位尊贵之人方能得知,百姓们自是无从知晓。

陈陵一共有着十八位皇子,其中除了太子爷陈治早逝之外,另外也有着三位皇子早早夭折,剩下的十四位皇子,尽数获得了“分封”,成为了“分封王”。

时至如今,“皇子驻军制”已经发布了十六年的时间,这十四位王爷之中,有些成功崛起,坐拥“封地”,培育势力,气候已成,有些则是能力不足,被当地的州牧给压制,势力得不到发展,只得在驻守地得过且过,甚至客死他乡。

成功发展起来的有六位王爷,燕王陈显是其中一个,除他之外,还有着中原地区的梁王陈宏,汉中地区的景王陈恒,川属地区的蜀王陈协,淮南地区的淮南王陈志,凉州地区的荣平王陈庄,被天下人共称“六王”!

六王之中,势力最大的是梁王陈宏,俯瞰中原,手握三十万精兵,其次是蜀王陈协,坐卧天府之国,民富军强,拥兵二十五万,然后是景王陈恒和荣平王陈庄,各拥军二十万,接着便是淮南王陈志,因为其驻守地区离的京都广安城太近,军队数量被限制,军队只有十万余众。

燕王陈显是其中势力最弱的一支,手中军队只有八万余众,驻守地区也是非常最为贫穷的。

不过陈显也有着自己的优势,那便是因为他的军队常年与强敌戎狄作战,其部队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其他“分封王”驻地都处在相对和平的地区,没什么作战机会,所以如果论起军队战斗力,燕王军还是要强于其他“分封王”军队的,又加之受常年戎狄人袭扰的影响,阴州人士为求自保,比较尚武,所以论单兵作战能力,燕王陈显的士兵也是最强的。

当然,这是广泛而言的,其中还不包括王征。

王征初次参军,因为身体瘦弱,且在军营之中没有任何的背景、关系,所以便成为了最下等的杂兵。

所谓杂兵,就是平时在军营里的时候,做一些最低贱的杂活,而到了打仗之时,就给你一副薄甲、一把钢刀,冲在最前面。


状态提示:第二章:六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