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明之帝国再起>第107 决战(四)(第二更)

ps:第二更送上,求订阅支持!

堂堂正正的步兵野战,拼的就是硬实力,而硬实力具体就体现在装备的好坏和兵员整体的素质,一点都取不到巧儿。

叛军一方的红夷炮大多是些四磅,三磅类的老旧火炮,少有六磅以上的,而且他们没有合格的炮匠,没有铸炮作坊,更没有多余的财力去铸炮,仅有的几十门火炮大多是从流贼手里和朝廷那里搜刮到的,没有更新换代的说法,多年来一直反复使用,大多老化严重,十成的威力能发挥出五成已是不错,也就能欺负欺负连火炮都没几门的流贼或土寇。

一旦对上拥有大小百多门新式火炮的御营亲军,立马被轰的找不着北了。

双方在火炮的数量、质量及炮手的操炮技术上,明显存在着差距。没有对阵前还无法体会,对阵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等朝廷一方的火炮开火后,左军的火炮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没等几轮炮击下来,当宝贝一样供着的几十门大小火炮就基本报废了,大多丧失了攻击的能力,除了火炮,步卒阵列里的军士也损失惨重,仅片刻功夫,丧生在明军新式火炮之下的步卒就有两三千人,其余的也大多成了惊弓之鸟,军阵不再严整,歪歪扭扭的,几乎奔溃。

左梦庚郁闷得差点要吐血,原本还以为对方是个软柿子,即便有黄镇相助也没什么好担忧的,己方主力全出定能一举拿下。

先把朝廷御营新军击溃,再裹挟着溃军冲散黄部兵马,最后一举生擒皇帝,计划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也是深思熟虑的。偏偏现实不按套路走,预料中的软柿子突然摇身一变成了铁板,一下子撞得他头破血流。一百多门犀利的红夷、弗朗机大炮直接把己方的军队打懵了,双方尚未接战,局部地方已有溃散的趋势。

左梦庚现在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打探敌情的夜不收咔嚓了,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传来的情报太笼统,太少,自己现在何至于如此被动!

见对面的炮弹还在肆无忌惮的轰过来,左梦庚不敢再列阵停留了,现在的情况,退是肯定不能退的,一个不好可能会发展成为溃败,唯有顶着火炮的压力继续前进,冲出红夷炮轰击的范围才行,这一点他很清楚。

原本还想征求一下黄澍的意见,但见到对方一脸茫然无措的时候,左梦庚暗自摇了摇头,心想到底是个书生,关键时候靠不住啊!

想打赢这场战场,说到底还得靠自己!

可自己真的能赢么?

左梦庚不知道,他只知道再不调整策略,肯定会败,心念及此,他立即下令将剩余的火炮转移,躲避对方炮击,同时又命令军队前进八百步,不能再让对方的火炮这么肆无忌惮的轰下去了,在这么打下去,都不用接战己方的军心就要崩溃了。

在明军火炮持续不断的轰击下,左军士卒在各级军校的指挥下顶着巨大的压力,勉强保持着队列前进八百步,期间又有数百士卒死在红夷,弗朗机炮的炮弹之下,发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哀嚎,余者都是一脸的胆战心惊,士气大沮,好不容易重新组织好队列后,双方阵列的距离已经不到两百步。红夷,弗朗机火炮的射程较远,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这个距离再拉近,便是弓弩和火枪的天下了,左梦庚心想对方的火炮这么犀利,火枪总不至于也一样这么犀利吧。只是当他联想到当初攻打九江城时,城头上的那些犀利的火枪火炮的时候,心下已经没有多少底气了,仗打到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硬着头皮去面对!

见叛军被火炮逼得不停地向己方阵地行来,朱由桦面露微笑,来的正好!

“御营前军听令,向北推进,火枪手准备射击!盾牌手护住两翼,虎蹲炮炮子上膛!”

前军数列清一色西班牙重型火绳枪,即斑鸠铳,后面数列都是西班牙轻型火绳枪,最后才是鸟铳手。虎蹲炮则放在了队列最前面。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各种型号的火绳枪威力有所不同,西班牙重型火绳枪重约十五斤,铳身长5.5尺(每营造尺约31-32厘米),内径0.6寸(折算约19),用药1.3两,铅子重1.5至1.6两(约56克),极限有效射程达到了变态的八十多步,八十步内可以洞穿铁甲,射穿清兵的野战利器“盾车”。

清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八旗军队使用了一种类似明军战车的一种作战车辆,自称之为“盾车”,明人也称其为牌车。时明人范景文在斩首全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牌甚厚,一层牛皮,一层铁皮,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奴以牌车推遮一车二十余人”。这种盾车可以遮蔽二十余人作战。有效的抵御了明军枪炮和弓矢。

当年建奴未使用战车时,虽小有斩获,但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直到使用盾车遮蔽明军火枪手,以近距离的弓手箭雨射向明军,才使明军不能承受,遂崩盘。建奴胜利。

西班牙重型火绳枪威力是鸟铳的数倍,四十步内命中率过半,批多少层铁甲都没用,直接洞穿,这样的变态重火枪,御营现在总共拥有三千六百多杆,分配各营头,直接带到战场上的有两千五百多杆。威力不容小觑。

西班牙轻型火绳枪重约十斤,长1.3米。内径16,用药18克。弹重21克。极限有效射程六七十步,即可以在五十步内洞穿铁甲,威力是鸟铳的两到三倍。

明军普


状态提示:第107 决战(四)(第二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