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鹅项岭大捷的第二天上午,奢崇明的头颅,也在绕道贵阳得到确认之后,又被贵州巡按御史王应华亲自带着,送到了鹅项岭下的官军大营之中。
大喜过望的朱燮元,召集鹅项岭前线的所有官军将领,以及跟着官军剿水西的各地土司将领,齐聚在自己的中军大帐之中。
朱燮元一边重审了自己之前对众将士的许诺,一边命人将奢崇明、安邦彦的人头,一起摆放在一张长案之上,让所有的官军将,领特别是那些来自云南、广西的土司将领们前来围观。
众将围观之后,就是传首各营。
而与此同时,朱燮元也让本职是南京兵部左侍郎的武之望,带着贵州巡按御史王应华,在鹅项岭下的各部官军营地之中,记录有功将士及阵亡将士之名录。
当天晚上,朱燮元奋笔疾书了整整一夜,将四月以来进剿水西的前前后后,功功过过,以及下一步在水西改土归流大赏有功将士等等建议,一股脑儿地写了一份万言书。
次日一早,即派出一队精干人员,带着奏折与奢安二人的头颅,快马北上,走叙永,过泸州,经重庆,然后顺江而下至武昌,再从武昌上岸往北,一路露布报捷赶赴京师。
历来报丧是越慢越好,而报喜则是越快越好。
从赤水附近的鹅项岭北上叙永,然后辗转再至京师,平常需要两个月左右。
若是一直走水路,两个月也下不来。
但是这一次,朱燮元千叮咛万嘱咐,让递送捷报的人马一定要快。
所以这一次,递送捷报的人马一路上过驿换马、水陆兼程,从武昌北上之后更是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北行,六月里的最后一天出发,到了八月里的第一天,就将奢安授首、西南平定的捷报送进了京师,送到了期盼西南胜利已经期盼了很久的崇祯皇帝手中。
原本的历史之上,奢崇明和安邦彦两人直到八月中下旬的时候,才在鹅项岭兵败身死。
奢崇明死于乱军之中,具体死在谁手上,说不清楚,还有的说是兵败自杀。
而阵斩安邦彦的功劳属于谁,就更是一笔糊涂官司了。
四川总兵官侯良柱坚持说杀死安邦彦的是其麾下将领,但又说不出到底是谁。
而贵州总兵官许成名则坚持说阵斩安邦彦的人,是自己的麾下将领赵国玺。
许成名这个贵州总兵官,是朱燮元麾下的得力干将,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说法得到了朱燮元的采信。
因此,历史上朱燮元把除掉安邦彦的大功记在了许成名和他的贵州军身上,然而此举不仅造成了侯良柱对朱燮元、许成名的愤恨,而且很快就在朝野之前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四川巡抚尹同皋、布政使张伦等人,都站在侯良柱的一边,纷纷上书攻击朱燮元,说朱燮元放纵士卒烧杀抢掠,袒护贵州兵将而苛待川军,对川军的功劳视而不见,一味袒护许成名,等等。
与此同时,因为朱燮元剿水西杀戮过重,朝廷之上的大批清流御史听风就是雨,纷纷上书弹劾朱燮元,要求崇祯皇帝派人问罪朱燮元,搞得刚刚铲除了奢崇明安邦彦的朱燮元,不得不一再上书求去。
好在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多少有点心眼,没有临阵撤换朱燮元。
不过奢崇明、安邦彦兵败身死之后,因为侯良柱与许成名之间争功而造成的巨大争议,使得当时平定了奢安之乱的将帅大多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
朱燮元保住了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的位置,但是没有得到爵位,崇祯皇帝只给了他一个左柱国的荣誉职务,让他继续坐镇贵阳,稳定西南。
其他有功将领,比如秦良玉,侯良柱,许成名等人,也都只是给了荣誉性的品秩提升,而没有得到实打实的封赏。
立下了平定奢安之乱这样的大功,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得到爵位,这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不正常的。
而且朝野之间关于朱燮元的各种争议,也导致了朱燮元在后来改变了对待水西安氏的态度。
历史上的崇祯三年春,被各种弹劾搞得焦头烂额的朱燮元,为了尽快稳定西南的局势,最后接受了安位的率众归降。
而崇祯皇帝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捏着鼻子继续保留了这个叛乱了将近十年之久的水西土司世家。
结果,几年过去之后,朱燮元死在任上,水西安氏再次发动叛乱。
虽然这些后续的一次又一次叛乱,都是旋起旋灭的那种,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每逢建虏入侵或者北方动荡,水西安氏就要在西南闹上一闹,实在是牵扯了大明朝廷的很多精力。
而所有的这些历史教训,都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要极力避免的。
还好,这一次侯良柱所部斩获了安邦彦,而且下手的还是侯良柱的儿子侯天锡,可以说毫无争议。
而这一世杀了奢崇明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这一点更是没有争议。
这一下正中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下怀。
明朝末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封的那一批开国元勋们,在朱元璋死之前就基本上都给收拾掉了。
如今的这一批勋贵世家,多数都是当年跟着明成祖朱棣靠靖难军功起家的。
这一批勋贵世家跟着叔叔反侄子,从道义上说,本来不太站得住脚。
而且受封之后腐化得也快,到了崇祯年间更是成了毫无担当的代表。
之前,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