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日月当空照中华>第七六四章 汉奸下场

自古以来,老百姓们都爱看热闹,而且中外皆是如此,不光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热闹。

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这个热闹的苦主不是自己,从来都是人越多越好,场面夸张或者越激烈越好。

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都喜欢当众行刑,正是利用了百姓们爱看热闹的这个习性,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一次震慑百姓、规训后人的暴力宣示。

崇祯三年二月十八日午时,京师内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部在头一日就清空了这一片十字路口的开阔地,将卖菜卖肉的小商小贩们清了场,之后还差人连夜搭建起了一个约莫三尺高、一丈宽、十五六丈长的大台子。

这台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戏台,台上的地方不仅窄,而且也太长了。

再加上台上一长溜形同秋千架的东西,看着也挺瘆人。

除此之外,这个奇怪的长方形大台子上,除了一长溜的“秋千架”之外,还树立着不多不少四十二根原木柱子。

这可绝不是要唱戏的样子啊!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地处京师南城也就是外城,最是天子脚下的这座四九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就是北京城中最大的蔬菜市场,从内城往南出了宣武门后,街道宽畅,又是个十字路口,眼界的菜店、菜摊众多。

久而久之,宣武门外大街,就有了菜市街的名头,而宣武门外的这个路口,也就叫做了菜市口。

崇祯三年二月十八日的上午,京师城中那些前来卖菜的老百姓们,虽然没有像往常那样顺利买到菜,但却看见了比卖菜卖肉更加有趣的场面。

皇城根下有许多消息灵通的人,此时站在人群中眉飞色舞地炫耀着自己的见多识广。

而有许多识字的人,也已经从朝廷三法司联署发布的告示之中知道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是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观望着。

二月中旬的京师,天气依旧寒冷,不过正午的阳光已经有了温热的力量。

带着南城兵马司的人员,站在人群的前面维持刑场秩序的阎应元,挤来挤去的竟然挤出了一身臭汗。

越来越投入到了自己南城兵马司指挥这个角色之中的阎应元,其实并不希望看到眼前的场面,在他看来,行刑嘛,一刀砍了就完事了,何必弄出这么大的阵仗,搞得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来了似的,以至于整个宣武门外大街上水泄不通。

作为南城兵马司的指挥,如今阎应元考虑的问题可多了。

除了辖区内的缉捕防盗、破案抓贼以及救火救人之外,现在连大街上车水马龙的通行问题,都得兵马司来进行疏导指挥了。

如今这么多人拥挤在菜市口这个十字路口,将东来西去南来北往特别是进入宣武门的通道,给堵了个严严实实。

除了街道拥堵的问题之外,更让阎应元操心的是,这么多人拥挤在一起,一旦发生一点什么变乱,那问题可就大了,后果可就严重了。

不过,阎应元向自己的上司五城兵马司都指挥刘文炳报告了之后,刘文炳一笑了之,对阎应元的种种担心根本不予理睬。

眼看着日上三竿,午时三刻快要到了,阎应元不由自主地朝着宣武门的方向看去。

宣武门上大明军队的龙飞凤舞旗帜迎风飘扬,一队手持火枪、身材挺拔的神机营士兵,肃立在高大的城墙之上,漠视着城门外菜市街上拥挤喧闹的人群。

阎应元正看着那年龙飞凤舞的军旗出神,突然听见宣武门内一阵“哐哐哐哐”的铜锣声。

这是城内的兵马司为这次监刑的三法司官员开道的铜锣声。

五城兵马司的人员多是由一些五大三粗的地痞流氓组成,此时穿着号衣,狐假虎威、人五人六地驱赶着城门口看热闹的老百姓,硬生生打出来了一条通道。

阎应元远远地看着,直摇头,但是这个时候,也确实是想不出别的更有效的办法。

一队队兵马司的人马通过之后,就是刑部大牢里的班军衙役,这些班军衙役之后则是一个接着一个被上了枷锁脚镣的通虏事敌的“汉奸”了。

对于汉奸罪这个当今皇帝新发名的罪名,熟知大明律的阎应元也找不出哪里有什么不对,反而一听说这个罪名,就觉得把这个罪名用在过去通虏事敌的人头上,兼职恰如其分。

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之上,可以称之为汉奸的人真的是层出不穷,每一代都有那么几个罪大恶极的汉奸现世。

就在汉民族刚刚形成的时代汉朝,就有投靠了匈奴人的中行说引领匈奴人攻打汉朝。

宋朝时候的张元、吴昊投靠西夏人,引领西夏军队进攻陕西。

还有南宋末年的张弘范,更是在崖山留下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的笑话。

到了明朝此时,这样的大汉奸也不少,且不说范文程兄弟、宁完我之类投靠女真人的这种了,就是在僻居西南的缅甸土人,也有个别汉奸为了荣华富贵去投靠。

这个人叫岳凤。

岳凤本是一个商人,投靠了莽应里之后,将云南边地的虚实情况,以及大明朝在北方的战争情况,全都告诉了莽应里。

莽应里知道大明朝如此外强中干之后,聚集了大批象兵,然后在岳凤的引领之下,领着缅甸军队进攻大明,占领缅北原属大明和云南的许多地方。

当然,最后这个岳凤也没落好下场,他和他的儿子都在第二年缅军兵败撤退之后,被刘綎


状态提示:第七六四章 汉奸下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