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后途>第三百七十章 敢跟盐贩子叫板

朱元璋见淮东诸地全部平定,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会上,李善长提出“俟隙而动”的主张,他建议道:“张士诚罪行累累,早就应该讨伐。不过以愚臣的观察,他虽然屡吃败仗,但其兵力尚未衰竭,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储积了不少钱粮,一时恐怕很难被攻破。我们应该先按兵不动,等到时局发生变化,有机可乘,再发动进攻。”

胡惟庸等人立刻附和。

但朱元璋瞧见徐达、刘基等人并未附和,就问道:“诸位大臣可有其他建议?”

刘基坚决反对这种保守的意见,听到朱元璋发问,便驳斥道:“张士诚骄横残暴,奢侈腐化,早为天下人不满。他重用的一帮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流,都是龌龊的小人,只知道依靠手下的将士追求升官发财。而执掌政务的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三个参军,又都是迂阔书生,根本不懂得夺取天下之大计。臣以为张士诚之流已是外强中干,实则不堪一击,王爷应当立即派遣大将率领精锐,出师讨伐,浙西可计日而定!”

徐达、常遇春齐声赞同:“臣等也认为应趁我军大捷之际,直驱而入,不给张士诚喘息的机会。”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笑着对众人说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错,不过孤觉得先生的主张更符合孤的心意。你们认为呢?”

他都这样说了,下面的臣子还能说啥,皆点头称是。

朱元璋十分高兴,又对刘基说道:“孤决定就按你的意见去办,大事必定能够成功。你觉得何人可担此重任?”

武将就是靠打仗立下功劳,所以将领都渴望领军出战,此时眼巴巴地看着刘基,期盼他能举荐自己。

刘基扫视将领一圈,拱手道:“臣觉得徐将军、常将军英勇多智,可担此重任。”

“与孤想的一样,那就让他俩辛苦一趟吧。”朱元璋哈哈大笑,“徐达、常遇春听令,孤现在任你二人为此次出征将领,即日领军出征,讨伐张士诚!”

徐达、常遇春急忙上前叩谢领命,退下后又对刘基深表谢意。

刘基谦虚道:“是王爷赏识你们,下官不过略微一提罢了。”

随后众人也上前恭喜徐达、常遇春。

李善长冷眼旁观,他心中又气又妒,刘基屡屡反对他的意见,这次不仅当众驳斥了他的意见又获得朱元璋赏识,实在让人愤懑。然而朱元璋在上面坐着,他半点不满的心思都不敢表露,面带假笑上前恭喜了徐达、常遇春就拂袖离去。

会后,朱元璋正式宣布讨伐张士诚,他叫刘基拟定檄文列举张士诚的罪状,痛骂张士诚不忠不义,反复无常。其中有一条罪状便是“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

檄文一贴出来,众人便知道张士诚引诱朱文正反叛的事情彻底惹怒了朱元璋,不管是真正的理由也罢还是借口也罢,朱元璋这次都不打算轻易放过张士诚了。

因为江浙同时出现了两个吴国,朱元璋的吴国被百姓称为西吴,张士诚的吴国被百姓称为东吴。百姓们都在奔走相告:“快点跑路啊,西吴要攻打东吴了!”

看好张士诚的人则认为西吴不足为惧,特别是张士诚的几个部将照样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只把朱元璋的檄文当笑话对待。

看好朱元璋的人则认为东吴败势已定,有些头脑灵活的富绅趁机捐钱送粮,预祝西吴大军凯旋而归。

当然也有鼠首两端的人,这边讨好着张士诚,那边巴结着朱元璋,例如方国珍之流给朱元璋送了贡品又给张士诚送粮。

同时元廷坐山观虎斗,元廷疲于对付各路起义军,加上内乱不休,已无暇攻打张士诚和朱元璋,所以巴不得两方尽快自己打起来,打得越激烈越好,等一方败亡另一方也折损得差不多,朝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消灭两支反叛军队。

这次朱元璋派出了二十万大军征讨张士诚,统帅是徐达,副将军是常遇春,昔日|他为了对付陈友谅,倾国之举也不过二十万大军。现在他财大气粗,随便派支队伍就有二十万人,当然敢跟江浙最富的盐贩子叫板了。

东吴人还在嘲笑西吴人都是穷光蛋,打仗用的都是烧火棍,却不知朱元璋的军队早已乌枪换鸟炮,军力、装备全面提升。且不提朱元璋缴获了陈友谅百余艘精良战舰,光看他这次派出的军队人人着铠甲,手持火铳,随军携带的火炮和粮食都装了十几条大船。若非有如此犀利的战备,将领们哪愿抢着出战啊!

出征前商量作战计划的时候,常遇春与叶兑发生了争执。

常遇春、徐达都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只要攻破平江,张士诚的其他地盘就可以不战而降。

常遇春还有个私心,想立刻抓到张士诚为朱文正报仇。他和朱文正颇为熟络,甚至还教朱文正学习射击,两人称的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的妻弟蓝玉更是气愤地嚷着不杀张士诚誓不为人!

蓝玉现在还没显山露水,只是个小将领,在朱文正坚守洪都的时候,他曾被派去支援洪都。当时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他不得而进,每天看到江面漂流的无数浮尸和洪都上空的烽烟战火就能想象朱文正守城有多艰难。可惜那时他兵力不足,不敢跟陈友谅直接较量,只能在远处观望,心中替朱文正担忧。

好在后来四万将士生生硬抗下六十万敌人,这都不叫奇迹,应该叫神迹了。如此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章 敢跟盐贩子叫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