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第三帝国>第一千七十五章 苏维埃的重型坦克

首先过来的,在雄壮威武的阅兵坦克,t-35.

不错,这种坦克就是阅兵坦克,顾名思义,它是专门用来阅兵的。

这是一种超级坦克,自重五十多吨,第一次参加阅兵的时候,将西方观察家们吓了一跳,太强悍了,它居然有五个炮塔,分成上下两层,简直就是一辆移动的陆地巡洋舰!

苏维埃沾沾自喜,将自己最先进的坦克展示在世界的面前,之后,英法纷纷效仿,搞出来了这种类似的多炮塔坦克。

纯粹的鸡肋,在德国军官眼里,己方的黑豹2,都能轻松地将对方揍成废铁!

这种坦克就只能供阅兵使用,根本就没有实战能力,而且,似乎苏联人也清楚,操作这些坦克的,几乎都是一些高官的儿子,不用上战场,平时就在莫斯科阅兵亮亮相而已。

在场的人,却都已经激动起来,向着下面的坦克招手,乌拉的声音在广场上回响。

t-35坦克过去之后,才是t-34坦克,这种中型坦克是成功的,因为它取得了机动,防护和火力的均衡,制造容易,便于大量生产,在战斗中,也是靠着数量优势,利用坦克海来取胜的。

这种坦克,也会是以后德国的心腹大患,而希瑞克也早就想好了各种方案来对付它。

t-34坦克部队,一队挨着一队,不断地走来,似乎是苏联人想要炫耀自己的坦克一样,前前后后,走过了五个坦克方阵,居然全部都是t-34!

看来,苏联人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嘛,他们的t-34虽然不错,但是摆明了要现场演示个坦克海,就没有太多的必要了吧?

古德里安正在心中嗤笑着,将自己的目光望向远处,当下一队的坦克方阵开动上来的时候,他突然就感觉到自己的眼皮子开始跳动了。

那些大脑袋,那是什么?

下面的底盘,看起来和苏联人的kv-1坦克底盘类似,同样的六对负重轮,车体长度也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端,却顶起来了一个和它不相称的大炮塔!

那个高大的炮塔,看起来很厚实的样子,而在炮塔上面,安装的那门火炮,更加粗壮,看起来,恐怕超过了152毫米口径!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伏罗希诺夫-2型坦克部队组成的方阵。”红场上的雄壮有力的歌声中,也伴随着解说员的声音:“这款坦克,是我们的坦克部队的尖刀,是最有效的攻击利器。”

希瑞克的脸色,也凝重起来。

自己的穿越,的确改变了历史,德国的坦克,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自己又怎么能期望其他国家的坦克,还在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呢?

当己方的虎式坦克出现之后,虽然并没有直接和苏联人的部队交战,苏联人肯定也注意到了,他们迫切地需要一款和己方的虎式坦克抗衡的坦克,而现在的这种kv-2,就是其中之一。

那个铁疙瘩,足足有58吨重,正面的装甲厚度,超过了110毫米,对己方的坦克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当然,也只是让己方提前暴露一些装备而已,现在,己方的次口径穿甲弹,已经完成了研制,击穿这种坦克的装甲,绝对不在话下。

而这种大脑袋,机动性能很差,稍稍倾斜就会翻车,根本就不如己方的坦克均衡,只是个临时替代品而已,历史上的产量稀少。

要说能跟己方的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斯大林坦克还差不多,历史上,这种坦克几乎是在43年才出现的,现在苏联人搞不出来吧?

就在希瑞克沉思之中,kv-2坦克方阵已经走过去了,耳边传来了解说员的新的声音。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以我们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命名的新的重型坦克,斯大林坦克!这款坦克,将是保卫我们祖国,应付各种军事危机的最有效的武器!”

什么?斯大林坦克?

希瑞克抬起头来,向着远处望去,只见发动机的黑烟之中,新的坦克方阵开动过来。

这种坦克,看起来要更加流畅不小了,尤其是它的炮塔,铸造出来的,外表相当流畅,就像是一个乌龟壳,稳稳地镶嵌在底盘上的一样,这是最佳的避弹外形,有效地提高跳弹的几率。

而它的炮管,看起来更长,口径也不小。

苏联人叫己方过来,果然是要展示他们的军队实力的啊,居然把这种看家法宝都给展示出来了!希瑞克呼吸了一口冰冷的莫斯科的空气,在心里想到。

这款坦克并不重,只有四十多吨,但是它的防护能力一点都不差,而且机动性能出色,122毫米的坦克炮,更是对德国坦克的一种威胁。

如果说它的劣势,就是这种坦克炮的炮弹是分装式的,射速慢,同时炮弹基数少,只有28发。

不管如何,这种坦克的出现,对己方的威胁还是不小的,要知道,在1000米上,这种坦克炮足足能击穿160毫米的均质装甲,这是苏联人的数据,换算到德国的先进的装甲上来,也在130毫米左右,己方的黑豹3,是扛不住这种坦克的打击的。

希瑞克脸上的表情变化,被暗中观察他的苏联情报人员看在眼里,德国佬果然害怕了!等到阅兵结束,就立刻报告给斯大林同志!

利用阅兵来展现苏维埃的强大的军队实力,让德国人知道,如果真的撕破脸皮,吃亏的肯定是德国人!

当双方都有所顾忌,无法在战场上一决高低的时候,在阅兵场上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力量,绝对是个好办法!

斯大林对自


状态提示:第一千七十五章 苏维埃的重型坦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