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汉祚高门>辽东篇1

大业二年秋九月,河北新垦待收,河南沃野谷浪连绵,然而远在辽边,已经寒意浓厚,霜结冰封,正式进入了严冬时节。

位于辽水入海口所在的历林口,风物较之往年已经大为不同。

早在羯国还未正式覆亡的启泰末年,抵达辽边的王师水军将领徐朗便在幽州刺史刘群与长史温放之的授意下,趁着辽东慕容皝二子慕容儁与慕容遵交攻对峙之际,毅然出兵占据了历林口,将此境正式纳入王师控制之下。

东胡诸部胡夷,辽东的慕容部虽然以汉化程度深厚而著称,诸多典章礼仪一同中国,但若是讲到对于区域的经营创建,较之真正的诸夏能臣还是相去甚远。

说到底,这些胡虏祖祖辈辈谋生于边荒之中,即便是强追中国之仪制法度,且趁着中国暴乱之际而窃夺辽土,终究也只是追于皮毛,难法真髓。

慕容部虽然称霸辽东多年,且不乏劝农劝桑,但是辽边的开发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具体到历林口这一地,对比则更加明显。

作为辽水的入海口,历林口地理位置在整个辽边都至关重要,但旧年慕容部占据此境也仅仅只是注意并发挥此境的战略价值,除了一些戍堡、驻兵以外,境域周边仍是一片荒凉。

王师夺下历林口之后,自有一番通盘规划,首先自然还是加强此境的战略攻守地位,依托于海陆连接的地理,充分利用汛沟、河道等地形,构建诸多攻守一体的水寨、坚堡。

此后慕容部几股势力也曾试探性的想要夺回这一要地,但在面对快速成型的王师阵线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不敢擅动。

军事上能够立稳,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便都顺理成章。在温放之所主导的平辽构想中,历林口不仅仅只是一处军事要塞那么简单,也将成为招抚辽边流人、持续开发、就地补给,以图平复辽边全境,乃至于再复强汉东北秩序的重要支点与前进基地。

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开发与创建,历林口已经成为大梁在辽地最重要的军政一体大基地之一,而原本位于辽南的马石津,重要性也逐渐降低,仅仅只是作为辽边与青徐本土的海路中转站而存在着。

如今的历林口,除了基本的军事戍堡与海港职能之外,也是辽边主要的汉民流人聚居地之一。约莫有两千余户生民聚居于此,辽水两岸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千数顷田亩于山水之间错落分布,如果不考虑辽边较之中原酷寒许多的气候,与河北、江南乡邑几乎已经没有了差别。

除了基本的耕桑之外,历林口周边并设有不少的织染、杵臼、烧冶、锤锻、煮盐等等诸多百技工坊,虽然规模上较之中原本土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是辽边近世以来从无到有的开创,大大丰富了辽边本土的物货产出。

这些行业的基础创建,眼下虽然规模仍小,体量上而言仍然比不上辽边那些本有的胡虏势力,但是有了这样的基础铺垫,大梁朝廷便能持续的增强对辽边的影响与控制,最终达到收复辽土的目标。

眼下的历林口,如今已经是辽边明珠一般的存在,繁华首屈一指。

类似早年的辽边大邑如辽西的令支,辽东的大棘城以及紫蒙川等等,或是已经因战乱而没落,或是仍在交战不休,历林口这一份大梁王师所庇护之下的欣欣向荣,则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时刻吸引着众多辽边流人来投,甚至就连一些东胡部落寒苦人众也都杂于其中,不可胜数。

任何地域,任何时期,没有充分武力保证的繁荣都不可持久,必然会招至灭顶之灾。这一点,在经历了永嘉以来胡祸洗礼之后的大梁臣民心目中,更是有着深刻且痛苦的认知。

启泰末年,河北的霸主羯国正式覆亡,虽然对羯国余孽的剿杀仍然没有彻底结束,且大梁建国之后,军事上更加侧重于西南,但仍然还是有一部分兵力进入东北地域。

当然,想要凭着这些力量便完全平复辽地,仍是远远不足,天中的大梁新朝君臣也在极力克制,避免陷入数线作战的窘境。

辽边局势纷扰、势力杂多,为了避免辽边这些势力感于大梁王师咄咄逼人的姿态而暂时放弃彼此纷争、联合对抗王师,王师采取的方式是逐步渗透,目下入辽的王师部伍主要还是集中在辽西境域中,如卢龙要塞、秦皇岛的水军大基地等等,基本还没有跨过徒水一线。

历林口此境,除了驻扎有千余王师精卒之外,主要还是幽州刺史刘群出面招揽、组织的胡部义从负责基本的防务。当然,如果辽东几股势力真要横下心来抢夺历林口,位于辽西万余名水陆王师也不会坐视不理,必会驰援来救。

九月的辽边,已经变得非常寒冷,就连历林口附近海面上都频有浮冰出现,虽然还不至于彻底封锁航路,但是海风酷烈且多变,海路上往来风险极大,已经不适合再作出航。

所以到了这个时令,往往也宣告着历林口与外界的交通需要告一段落。虽然还有陆路可行,但辽边多寒荒,乏甚成熟的路径勾连外界,陆地上的往来也并不轻松。

可是今年与往年情况又有些不同,可以说从海路开航以来,跨海的交流便稠密数倍。时下天气虽然已经转寒,但是秦皇岛方向仍然不乏舟船贴靠着海岸线驶入历林口,海港码头上仍是一片繁忙景致。

普通的民众们当然不知这当中的缘由,但是稍有一些消息渠道的时流只要稍作打听,便能感受到一股山雨欲来的


状态提示:辽东篇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