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宋缔>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战(下)

倭国的防线已经向后撤离了数次,但每一次都能被大宋的弓弩打击到,宋人非常狡猾,每当倭人后撤的时候便停下手中的动作,待他们认为这里安全的时候再开始新一轮的打击。

这让原本认为安全并暴露在外面的倭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但即便是他们后撤也没用,宋军的棘轮弩射程可达三百步,这对倭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倭弓可怜的射程限制了他们对弩箭的想象,一个连甲士都没有的军队,怎么能想到宋人弩箭的射程?!

大宋的军营从战斗开始便一直处于黑暗之中,这是最好的保护,但对于杀出重围的石元孙来说却并非好事,倭国人的防线突然被撕开一道口子,如同一柄黑色的利剑划开了火红的绸缎。

这一幕早已落在站在高处的敦良以及藤原道长眼中,敦良面露惊恐之色声嘶力竭的对一旁的藤原道长喊。

“你不是说宋人走不脱吗?!朕的大军还未到,若是让他们走脱引来宋人天军该如何是好?”

“怎么?!陛下以为这些人走不脱宋人大军便不会来了吗?”

藤原道长望向敦良天皇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揶揄和嘲讽,眼前的这位天皇是他见过最胆小的人,大和民族的男人从不畏惧死亡!

瞧见敦良脸上的惊恐,藤原道长叹息一声道:“整个平安京的城墙上驻守了大量的士兵,即便宋人围又如何?”

他的话终于让敦良放下心来,他已经被宋军强大的攻势吓坏了,眼前如人间炼狱般的恐怖场景让他颤抖,而自己的军队已经不断向后撤,惨叫声不绝于耳,每一下都像是在敲打自己的心脏。

原本的敦良不止于此,毕竟是倭国的天皇,稳重的气度还是有的,只不过眼前的一切颠覆了他的认知,可以说他被吓破了胆。

而一旁的藤原道长却不似他那般悲观,在他看来倭国是以一国之力抗衡大宋的三万之兵,他还不知蔡伯希到来了两万大军,但就算知道他也不会在乎,他自认为自己是个极为坚定地武士……

在藤原道长的认知中,即便是强盛如大唐王朝也没有对倭国的本土动手,更别说现在还未真正一统华夏的大宋了,眼下只要大宋敢对倭国用兵,那他必将联合辽人给予大宋致命一击!

即便是输了又如何?以大宋之远根本就没办法长期控制倭国,即便是在倭国驻军又如何,那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才行,大宋怎么可能每日派遣船只远渡重洋的前来送粮?

藤原道长微微一笑,在他看来倭国有的时间与能力和大宋周旋,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土地!

自己怂恿天皇对大宋出手,先剿灭这五千人的平安京驻军,之后便是调集倭国所有的力量进攻石见守军,去去三万人而已,能翻起多大的风浪?!

倭国若是一致对外,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最少能集结不下十万正规军,而那些临时从民间抽调的壮丁民兵也可达数十万之众,这是数倍,数十倍与宋军的数量,怎么可能输掉战争?

当敦良认真分析了藤原道长的提议后决定采纳,这是攸关天皇万世一系的大事,为了保持血统的纯真,有的时候甚至不惜以族中亲属通婚为解决之道,如果万不得已之下,自己的女儿继承了天皇之位,她就必须要与族中男子通婚,但若是嫁给了大宋皇帝,那结果就不同了!

在敦良固执的心中,血脉的纯洁高于一切,即便是倭国灭亡了,也要延续天皇万世一系的血脉,绝不能让他受到玷污!

更何况若是被大宋扶持起来的女天皇当政,以后的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宋会不会翻脸,会不会利用强大的力量霸占倭国?这也是一根插在敦良心中的利刺。

藤原道长是个非常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观点很快得到了天皇在内许多倭国氏族的支持,并且在暗中早有来往预谋起来。

与外部矛盾比起来,内部矛盾往往会在突然之间变得不重要,倭人在团结方面却是超越了其他民族,外部矛盾越是强大,他们的内部矛盾便越小。

并且他们固执的认为传统必须延续,他们愿意生活在自己的传统之中,这是他们的根,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即便是大宋也不行,但唯独强大的力量除外。

敦良身为天皇清楚倭国的历史,若是大宋真的能战胜倭国,那他便有可能改变倭国,当初与大唐一战的失败,不仅没有使得倭国仇视大唐,反而向这个战胜他的国家一次次的派出遣唐使,从大唐王朝学习各种领先的文化,科技,教育等等知识。

这也使得倭国从根本上开始改变,若是这次大宋的皇帝战胜了倭国,而结果却不似大唐那般好打发,甚至可能出现整个倭国沦陷的结果,因为这次战争的地点是在倭国本土之上。

作为皇帝,考虑问题一定会从更高层面出发,眼下他之所以采纳藤原道长的提议,最大的依仗并不是倭国的军队,而是远在大海另一端的辽朝。

这个曾经的中原霸主把大宋王朝压得喘不过气,历时太祖太宗两代皇帝没能彻底消除隐患,大辽就是悬在大宋头上的一把利剑,若是大宋行差踏错,很可能就使得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成为刹那之美的优昙花,最后消失在历史之中。

虽然现在的大宋天子夺回了曾经应当属于大宋的燕云十六州,并迁都与北京以防辽人南下,但辽朝终究是辽朝,这么多年来的强大实力不容小觑,非一代之衰便会消沉下去,宋人有句话:“瘦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战(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