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空中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在神都城的皇宫飞檐上的时候,大宋这个盛世王朝开始了全新的一天。
三才早早的带着内侍在清凉殿中为赵祯准备朝服,今日是朔望朝会,规格较高,即便是赵祯都要隆重对待。
朔是农历初一,望是农历十五,也就是说在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所举行的朝会都是大朝会,别看皇帝和朝臣们掌握着大宋的权利,是统治阶级,但事实上分内之事繁多。
朝臣们要总结三个月的事物,制定这个月的安排,各部,各司,各衙门都不能清闲,便是最为闲散的崇文院都要上疏皇帝把书籍整理和日常管理的事宜上奏………………
官员不轻松,皇帝就更不轻松了。
这些制度根本就不是赵祯制定下来的,而是华夏老祖宗制定下来的东西,作为皇帝的操劳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大权在握,天下独尊,想干嘛就干嘛…………
历朝历代的皇帝,尤其是贤明之君在这种制度下都忙的够呛,要不然昏君为何那么多,那么容易做?真正历史上的昏君也没有多少,数量最多的反倒是那些资质平庸的守成之君。
赵祯的皇帝朝服以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及通天冠、黑舄图为一套,这是次于衮服和冕服的帝王服饰,主要是在大朝会和大册大典时穿戴。
穿戴这套朝服最少要三刻钟的时间,按理说应该由皇后或后宫嫔妃带人给赵祯穿戴,可赵祯独居清凉殿处理政事,王语嫣和萧挞里之间的事情让赵祯头疼,直接让三才代替了。
三才算是得心应手,一边给赵祯系上通天冠一边开口道:“官家,皇后与皇贵妃之间相处还算融洽,已经不再互相冷视,平日里也能搭个话什么的……”
赵祯点了点头:“嗯,若是如此朕也能早点回去了,这都快秋凉了,朕还在清凉殿中算怎么回事!”
通天冠卷梁宽一尺所以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三才插上玉犀簪后道:“官家,皇城司传来消息,草原上基本安定,再无动荡,各州府划分已经完备,城池建设极快,草原上的各部百姓争相为朝廷出力,大赞陛下之慷慨。”
“蔡伯呢?他在上京城如何了?朕回朝之后妙元便几次进宫向朕讨要驸马嘞!”
三才给赵祯套上绛色纱袍,领、袖、襟、裾均缘黑边再配上衬里所用之红色,愈显端庄大气:“蔡驸马在上京城中牧守极好,听朝臣们说上京城已经成为草原的中心,各部族百姓齐聚于此,通商往来频繁,上京道安定祥和,繁荣之况不弱大定府!”
赵祯点了点头,看了一眼下身也用绛色的纱裙及蔽膝皱眉,而边上的三才接过内侍呈上的金玉大带给赵祯束腰,接着才是足穿白袜黑舄,挂佩绶。
事实上赵祯对老赵家的天子服饰并不是很满意,当然这也不光是老赵家独创,而是对华夏天子服饰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只不过唯一没变的地方是宽大的袖口。
张开双臂后,袖口之大都快要垂到脚面了,这也致使君王的一行一动都要稳重,内有警醒之意,但事实上除了不方便之外并没有什么用。
最大的坏处便是提笔写字的时候要小心,稍不留意便会弄脏衣袖,皇帝的衣服稍稍脏了一点边要更换,又是半个时辰的时间被浪费掉,赵祯对此稍稍不满。
但无论是礼部还是宫中的内侍省司礼监都拒绝赵祯改良朝服的建议。
便是赵祯这般贵为天子也不能轻易改动,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不光如此,三才一边穿戴一边催促:“官家,马上便是早朝了,咱们要是不快点……”
赵祯一拍脑门:“速速更衣,若是迟了早朝,范仲淹定然要为难朕了!”
三才苦笑道:“官家,这范相公乃是您一手提拔,可您为何要任用如此固执的人为相?他处处紧盯官家,您还不愿换了他。”
赵祯摆了摆手:“朕为何要换了他?范仲淹是能臣,是忠臣,有他盯着朕,朕反而踏实。若是换了阿谀奉承之辈,朕今日晚一刻,明日晚一刻,日复一日会如何?天下政事岂能等待?!”
三才连连点头:“官家说的是,奴婢没有您的眼光,只能看到眼前。”
赵祯瞥了他一眼,显然三才是知道,但他还是装作不知,藏拙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范仲淹的不满,赵祯微微摇头道:“若是有人在太子面前这般,立刻发配沙门岛去造船,你知道朕是什么意思。”
三才微微一凛,再次躬身道:“奴婢遵旨!”
赵祯点头离开清凉殿,四周的内侍打出仪仗上前,天色未亮,宫灯排成成龙,对着三才殷切的表情挥了挥手,步撵这东西他甚是讨厌。
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但自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也就是后世说的类似于轿子一般的东西,也由马拉改由人抬,于是称作步辇,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
但事实上自从步撵出现之后,乘坐的帝王并不多,以人为畜,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文人不屑,皇帝自然也不能经常使用。
到了赵祯这里就更不可能了,他不希望把轿子在大宋普及开,一旦成为先例之后,便会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成为后世的理所当然。
还好,大宋的朝臣们都习惯坐牛车上朝,百姓们的出行也多乘坐公共马车,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