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属于边陲小国,并非是当年汉皇武帝亲封的四百封国之一,而是汉宜江北以白族为主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称谓。
八百年前,汉皇武帝攻占汉宜江北的大片领土之后,大理以白族为首的众多民族选择臣服大汉,被汉皇武帝赐名为大理一族。
为防止大理一族反叛,汉皇武帝将大理族一分为六,分别安置在神州映射的六处地理的角落里,并且隔绝他们之间的所有联系。
八百余年过去了,有的大理已经彻底融入某一封国之中,或者说已经消亡在烽火战乱中,但也有几处大理国一直传承至今,南宋国边界的大理国,就是其中之一。
南宋国与金国的战乱未曾波及到大理这个世外小国,所以相对于南宋国和金国境内的百姓,大理国百姓的生活简直不要好的太多。
一进入大理国的国境,黄昏就轻易感受到不同于南宋国的风情,远远看去,山水依旧是青山绿水,可是这里的居民,却是充满了南宋国百姓们没有的生机和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这也怪不了别人,南宋朝廷沉迷于犬马声色不能自拔,就连朝廷的掌舵人,都是痴迷书画,这让本来就已经日薄西山的南宋朝廷,愈加的腐朽。试问就这么一个朝廷,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何让治下的百姓安康呢!
反观大理,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那么多的内忧外患,大理皇室段氏一族虽不说都是英明神武,但是在天龙寺的监督之下,大理皇帝如何敢像南宋皇帝那般纵情犬马声色。更何况,天龙寺可是有着废立之权,在这种高压之下,大理的统治者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这也使得大理境内现在是一片祥和。
见惯了南宋国百姓满是菜色的面容,再看看此时大理境内国民发自内心的笑容,黄昏心中更加的酸涩。
天远和尚虽然已经来到大理很多次,可是每次到来,看到这里的居民对自己和尚的身份是发自内的崇敬,这让心境淡然的天远和尚也不由得感慨,当年少林还是武林魁首的时候,向众弟子遍布天下,那时,南宋国的百姓也是一样的崇敬少林僧人吧。
只可惜,哎···现如今,少林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少林了,身为禅宗祖庭,少林封山数十年,人世间恐怕很多人早就遗忘了少林的存在吧。
各自怀着复杂的心情,师兄弟二人朝着大理进发。
三月底,离寺二十多天的师兄弟二人,终于从少林寺感到了大理城外。
望着远处耸立的城墙,天远和尚没有直接进城拜见大理国王,也没有去往大理国的圣地、处于点苍山的天龙寺,而是领着黄昏来到大理城东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区。
山不高,最高不过百二十丈的高度,水不深,最深不过三两尺的深度。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只能算是山明水秀的地方,却是前任大理皇帝段智兴,也就是名震江湖的五绝之一、一灯大师的隐居之所。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一路向上,黄昏忍不住说道:“天远师兄,难道一灯大师就隐居在这里!”
不是黄昏怀疑,只是这个地方一看就只是普通的小山,怎么也不像会有高人存在的地方。
“你倒是聪明···”白了少年一眼,天远和尚笑道:“我们是应一灯大师邀约而来,自然要先来拜见一灯大师!”
“这样啊···”想了一下,黄昏说道:“也就是说,一灯大师并不是隐居在天龙寺的,不是说段氏皇族出家都是在天龙寺吗,为什么一灯大师不好好呆在天龙寺,反而是来到这么一个地方!”
“你知道的倒是不少···”轻咦一声,天远和尚解释道:“一灯大师出家的时候确实是在天龙寺,可是在去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灯大师就搬离天龙寺,带着随其出家的渔樵耕读四位大师一起隐居道此地!”
“这样啊···”揉着脑袋仔细回想了一下,好似在射雕三部曲中,确实没有天龙寺的存在,难道说天龙寺现在已经没落了吗,或者说,是因为天龙寺此刻和少林一样,奉行不问江湖琐事的训诫,理念与一灯大师不和,一灯大师才会搬离天龙寺···
头疼啊,想了一会,黄昏想不明白之后,也就把这个问题抛到脑后了,反正一灯大师在不在天龙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只是跟着天远师兄来打酱油顺便见识一下江湖的,仅此而已。
想通之后的黄昏,对于即将见到的一灯大师,心中更加期待,于是便催促天远和尚道:“天远师兄,那咱们就快点吧,我可是很想见识一下名震江湖的南帝一灯大师,到底有着怎样的风范!”
“放心,今天你一定会见到的!”宽慰一句,天远和尚眼中闪过一丝崇敬,低声呢喃道:“一灯大师可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
“得道高僧···”听到这个词,黄昏不由得撇了撇嘴,低声道:“是悟能师伯那种得道高僧,还是师傅这种得道高僧啊!”
黄昏的话让天远和尚脸上的神色一凝,尴尬的看了少年一眼,见他装出一副求知的模样,心下恼怒,忍不住伸手在他头上一弹,说道:“背后不要说师傅师伯的坏话!”
揉着脑袋,不好意思的吐了一下舌头,心中却是暗暗腹议,哼,还不准我说实话了呢,师傅不就是个得道高僧吗,可是自己不还是瞅见他不顾形象的一幕,在自己看来,所谓的得道高僧,恐怕都是如此吧!
少年脸色阴晴不定,天远和尚自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