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还我河山>第964章 初至晋东(4)

做为一名拥有卓越军事才华的百战之将,未来的共和国大将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这样一个战役级的战场上,了解你的友军甚至比了解你的敌人更重要。

对对手的不了解会让你陷入被动,但对你友军的不了解,则会让你陷入灭顶之灾而不自知。

无论是晋绥军还是中央军仰或是西北军、川军,所有将领的性格特点作战方式都在他的了解之列。

而刘浪虽只是个上校团长,但这个近4年来在中国对日作战中异军突起的新人先不提他已经是红色序列,是最值得依靠的战友,仅他在32年淞沪抗战和33年长城抗战的表现,他就值得未来大将对他的战术特点进行研究。

淞沪抗战他不过是率领了20几个小兵,在日军大军压境之际不退不逃反而逆水行舟利用日军对战场还不算熟悉的漏洞直插敌联队司令部,用一门步兵炮来了次斩首行动。虽然成功了,但那个几率实在是小的可怜,有撞大运的成分。

除了勇气可嘉,其余实在不足以让未来大将这个黄埔一期号称黄埔三杰的高材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反倒是刘浪率领着20多个残兵据守战壕和追杀他们的两个小队日寇拼死一搏那个小型步兵攻防战将他天才的步兵指挥能力展示的淋漓尽致。

如果易地而处,未来大将思索良久,也觉得自己不会做得比他更好。将本身就不多的兵力分了三分之一至侧翼,以一门只有几发炮弹的步兵炮以及十八人步兵一挺轻机枪和日军一个小队四十五人两挺轻机枪两门掷弹筒硬抗倒还罢了。最牛的是这位在炮弹打完,机枪子弹打光之后还来了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反冲锋,十来个人迎着还有两倍于己的日军的反冲锋,而且,十来个人竟然就将已经打残的一个日军小队全歼。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说他的单兵武力值有多么高的问题了,而是勇气,唯有无与伦比的勇气才能跳出那条可以躲避子弹的战壕,迎着日寇闪着寒光的刺刀冲锋。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浪在那一战或许不是说战术的运用上有多么高不可攀,但与敌偕亡的勇气却是极为亮眼的,仅仅只是运气,可不一定就能坚持到援兵到来。

当然了,最后能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那也是他该得的,可没有多少人能一炮就将一个日寇少将和日寇大佐打成灰灰的。

到了长城一战,已经统率一团的刘浪就更惊艳了,提前一个月到达战场,将一座山几乎都挖空变成防御型要塞工事首先体现了他的料敌于先,这已经领先于百分之九十的统军大将了。换成未来大将自己,也不敢确定日寇不用主力攻打喜峰口而去攻打籍籍无名的罗文峪,但偏偏日寇就这么做了,还很傻缺的先大摇大摆的派出一个旅团去要塞碰了个头破血流,不,是直接给碰死了。然后再气势汹汹的派出一个师团去复仇。结果,经典的反斜面工事防住了他们的重炮不说,最绝的是,这位刘上校还仿佛未卜先知的知道他们的重炮会放在那个位置,在那里硬是埋伏了一路奇兵足足埋伏了8天,最终来了一次完美的偷袭将第八师团最锋利的牙给敲了个干净。

如果说凭借着料敌于先构建的工事,凭借着奇兵敲掉了敌人的炮兵,刘浪刘上校已经将其天才的指挥才能展现出来的话,那合纵连横,一来就送礼和第二十九路军拉关系将人家两个团发展成自己的铁杆盟友,则又是其高超的军事才华的另一面体现。

但刘浪的军事天才在击溃第八师团之后还没完,竟然拉着缴获自日寇的大炮开始追击,不再留恋自己坚固的工事,不怕来自后方的敌人,亦不怕来自天空的轰炸,一副老子就算死也要痛打落水狗的模样,数千人开始追着一万多号日军在热河丘陵里穷追猛打。

在战后红色干部团研究讨论刘浪独立团出击这一战时,干部团内众说纷纭,但大部分的观点都是刘浪这家伙属于愣头青,有赌博心理,为了扩大战功完全不顾士兵的死活,如果不胜的话,很有可能就会由一场防御胜利战演变成一场追击失利战。

他们说的也没问题,从当时战局上分析,如果已经攻入长城的日军主力立刻回返对刘浪所率领的数千人围追堵截,就算没有日军的空军参战,刘浪和他的麾下估计是再也回不了长城以南,最好的结局也是遁到热河大山里打游击。

可是,未来大将却并没有这么想,刘浪的几次军事行动看似都比较鲁莽,但他哪一次赌博式的“鲁莽”没有成功过?毫无例外,全部成功。一次成功可以说是运气,但两次三次,那就绝不是光用运气就能说得通的了。为此,未来大将专门查了那十天的战报,自从他们全军出击追击第八师团以来,天空中没有发现一架日寇的轰炸机出现,原因是天气状况不好,飞机不能起飞。而已经攻进长城的日军主力也被国军十万大军给牵制,中日双方开始坐上谈判桌,并没有出现回返帮助第八师团解围的情况。

显然,在日军大本营看来,逼着中国坐上谈判桌获得热河这个跳板的控制权,远比被打残的第八师团一万多号人更为重要。

未来大将不禁把这后来发生的事和刘浪毅然率军追出罗文峪放在一起联想。如果,这是刘浪在出兵之前都已经考虑清楚的了呢?一场战术级战斗,他却把两国政治交锋和天气原因都考虑进去了,那这样的一军之将,不是军事天才,那谁还能当得这个称呼?

这样的一个天


状态提示:第964章 初至晋东(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