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我不是汉献帝>第二百二十章 戏精
成章接过江东大权的理由,所以马忠的返回,成了孙权起事的关键。

可想而知,当马忠告诉孙权事情的结果,周瑜未死,孙策生死未卜的时候,孙权的心里是有多失望。孙权最希望的结果,是周瑜死了,孙策也死了,马忠侥幸带回了噩耗,那样一来自己也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接手江东大权。

可现在事情办砸了,周瑜没死,孙策也不知死活,而且更糟糕的是,二人都已经知晓了自己是幕后主使,那自己原先制定的计划就需要进行一些更改。

马忠不可留!

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孙权安排马忠随同孙策前往长安的真实目的。作为唯一的知情人,马忠已经成了孙权的隐患。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可惜马忠此时尚不自知,对没有完成孙权交待的任务,心里还有些自责。

孙权好言宽慰了马忠一番,命他下去休息,随后便找来了吕蒙、诸葛瑾、蒋钦、徐盛等人,面带悲痛的向众人宣布了孙策此行长安的结果。当然在复述马忠所讲的事情经过时,孙权将周瑜说成了投降朝廷的叛徒,在得知孙策冒险来救他时不仅不领情,反而设下陷阱想要活捉孙策。孙策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而马忠却侥幸逃脱,将这个噩耗带了回来。

因为事先已经跟马忠对过口供,孙权倒不担心与马忠当面对质,而江东距离长安甚远,江东的人也不可能跑到长安去找周瑜当面求证,所以事情的经过就是孙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得知周瑜背叛,孙策被俘,诸葛瑾顿时便慌了神。孙策要去长安救人,这事诸葛瑾是知道的,当初也曾极力反对,可孙策我行我素,哪是肯听劝的主。整个江东除了周瑜外,就算是其生母吴国太有时都会被孙策气得咯喽咯喽的。诸葛瑾的劝阻,只不过是孙策耳旁刮过的一阵轻风。

“江东不可一日无主,少主年幼,为了江东基业,还请二公子暂代江东之主。”诸葛瑾沉思了片刻,开口向孙权提议道。

“不可,这江东乃是我兄长的心血,我岂能占为己有。”虽然诸葛瑾的提议是孙权最想听到的,但表面的工夫孙权还是要做。

只是此时的江东上下基本上都是支持孙权的人,诸葛瑾只是开了个头,剩下的自有吕蒙、蒋钦、顾雍、朱治等人不断劝说。到最后,孙权“顶不住压力”,只好半推半就的上任了。

就如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赵匡胤未必不想当皇帝,只不过为了不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太难看,这才导演了这出戏罢了。

孙权也是如此,为了堵住他人非议的那张嘴,孙权在上任之后便于众臣约定,待兄长之子孙绍成年以后,便会将江东之主的位置还予侄儿,只是侄儿能不能活到成年,那就是未知数了。

如愿以偿的成了江东之主,孙权上任之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抓捕周瑜的家小。可让孙权愤怒的是,周瑜的家小已经离开了吴郡,下落不明。早先忙着继任江东之主的事情,孙权也就没顾上去“关照”周瑜的家小,等到他终于忙完了,有工夫了,周瑜的家小也不见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没烧起来,叫孙权好不郁闷。但郁闷归郁闷,该做的事还要接着做。为了防止再出意外,孙权第二个命令便是对自己兄长的家小“严加保护”,为了安全起见,除了孙策的母亲及其妹妹知道孙策家小的下落外,江东上下无一知晓。

而在确保孙策的儿子孙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后,孙权派人前往长安。倒不是宣战,而是为了议和。

相比起孙策,孙权更懂得隐忍,他很清楚随着曹操的失败,四家同盟已经无力抗衡朝廷,唯有尽量保存实力,以待时机。至于为此所丢的颜面,孙权不在乎。

江东有意与朝廷讲和,盟友的表现不一,袁熙得知之后破口大骂,而刘备则是暗松口气,在江东的使者顾雍、吕范出发没多久,刘备便命诸葛亮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

四家同盟,曹操失败,孙权、刘备有意讲和,唯一剩下还在跟朝廷死磕的就剩下一个河北袁熙。袁熙虽不是个愣头青,可也不愿就此与朝廷讲和。除了曹操外,就数河北的损失最大,牵招死于非命,收复并州又遥遥无期,这段时间劳民伤财还一点好处没捞着,叫袁熙很不甘心。

袁熙心里别扭,但同样也明白,没了江东以及荆南牵制朝廷的一部分兵马,仅凭河北一地,扛不住朝廷大军。在田丰、郭图等谋臣的劝说下,袁熙只能就坡下驴,以养病为由,暂时将河北大事交给了田丰。

想当初四家会盟,信誓旦旦要跟朝廷对抗到底,更为自己描绘了一副美好蓝图,可结果却实在是打击人,袁熙一开始是以养病为由躲清静,但后来却是越想越别扭,真的就病倒了。

好在田丰还未倒,在决定与朝廷讲和以后,田丰一面命张颌、高览率兵退出并州,一面命蒋奇加固壶关城防,防备让朝廷乘虚而入。

孙权派了顾雍,刘备派了诸葛亮,河北这边派的人也不能太次,要不然斗不过另外两家打退堂鼓的盟友。可派谁去呢?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田丰自己,可眼下河北离不了田丰,田丰也唯有在同僚中挑选人选。

常言道,盛极必衰,河北实力最鼎盛的时期还是袁绍尚在的时候,袁绍一死,河北就开始走下坡路,先是陷入内斗,之后在对外战争中又连连失利,袁绍留下的猛将谋臣,死走逃亡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章 戏精--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