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古武真意>第五十四章 陈妃水冢(三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条长江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任时势变幻,它始终一刻不停,裹挟着浪花,奔流到海不复回。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

太湖是华夏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下游,湖域面积辽阔,一望无垠,滋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百姓。

在长江和太湖之间,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

除了华夏第一古镇周庄以外,还有一个名声较次,但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传说的古镇,名为锦溪镇,又名陈墓镇。

锦溪毗陵周庄,两镇向来同气连枝共进退。锦溪古镇中心有一条湖泊,名为陈墓荡,又名五保湖。说起这陈墓荡,相当有来头。那湖中心有一个小土墩,土墩上没有人住,因为那是南宋一位皇帝妃子的墓地——陈妃水冢。历经千余年岁月,这个陈妃水冢始终在那湖中心。

传闻无论水位涨得多高,那个小土墩始终高出水面一定距离,从来没有被淹过。于是民间就有了许多传说,有的说水冢的底部蹲着一只神龟,有的说湖底有一个通着海的大洞……当然这些说法的科学性是令人置疑的。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这是文徵明的《陈妃水冢》诗。诗中所指的“君王”指宋孝宗,“佳人”指其妃子陈妃。“陈”指古镇锦溪(原名“陈墓”)。文徵明的诗,不但表达了自己凭吊古人之内心感受,还巧妙地点明了古镇得名的缘由。

古镇志上的说法为,陈妃是因路途劳累“病殁”锦溪的,而民间则流传着许多说法。

有的说陈妃是随孝宗(当时还是太子)来镇抗金,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身亡的;有的说陈妃是随孝宗南渡时,在途中被金兵俘虏后押至锦溪,她为保名节投五保湖自尽的;有的说,陈妃是在锦溪吃了螃蟹,受寒而亡的。

在种种说法中,锦溪人最后选择了第一种说法,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感情上容易接受。

但有一点大家是具有共识的:“莲池禅院”是因陈妃而建造的。

具体地说,就是陈妃死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禅院,设寺僧诵经,为之超度。相传现在禅院内能看到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均是孝宗亲手种下的。人们在兴建禅院的同时,还在其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

也许是周庄的名声太响,海内外人士都慕名游览,而知道锦溪的则相对较少,部分游客只是顺带游览一下,古镇的人流量远不及周庄。在世界异变后,这里更是人烟稀少,显得很是清静。

在陈墓荡的周围,有一座禅院,正是那“莲池禅院”,还有一些民宿和居民人家。奇怪的是,朗朗乾坤之下,这片区域出奇的安静,四周没有一点人声,只有偶尔的几声鸟叫。诺大的一片地方,竟然如同鬼蜮一般,全不似平常人声鼎沸的样子。

整个陈墓荡水域面积约35万平方米,湖面辽阔,对于古镇居民来说,这样一条湖算是很大了,完全足够渔民们日常的作业。

可如今,水面上波光粼粼,没有一艘渔船,就连一只鸭子、一只飞鸟都没有,整个湖域透着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息,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

蓦地,湖面上荡起一片涟漪,似乎是被风吹起的,可这万里无云的天气哪有一点风的影子。

不一会儿,又是一片更大一些的涟漪飘荡而出。

湖泊的中央某一点开始旋转,慢慢的往下陷下去,旋转速度越来越快,陷入的范围越来越大。

到后来,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坑,高速旋转着,带起了恐怖的飒飒风声。

激起的浪花不断翻飞着,一浪接着一浪向外围涌出去,整条湖像是煮沸的水一样,水声鼎沸,场面煞是壮观。

“昂~~~”一声极为尖锐强烈的吟叫声突兀的从水中发出,那声音如九天龙吟一般,带着一道水柱直冲云霄。紧接着一物从水中冲出,直直的凌空而起,却是一条通体发亮的白蛇。那吟声正是从它口中发出,此时它离开湖水,那声音更是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良久,白蛇落回湖中,水浪渐渐平息,湖面恢复如初,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一样,仍然一片静悄悄的样子。

“嗯?”远在周庄的吴越感受到异样。

此时吴越正在营长办公室汇报近些日子的工作,两人听到这一声熟悉的长吟后,都是皱起了眉头。要知道上一次就是因为这声长吟,导致了一大波兽潮攻击古镇,幸好吴越临阵突破打退了兽群,才保住了古镇数万百姓的性命。

这一次那头水蛇又耐不住寂寞了?

不过,为了防止再次引发兽潮,营长和吴越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在大树林前挖了一条人工河,河上建桥,人可以进出,要是兽群齐奔的话就会发生踩踏乃至桥断,而那些野兽想要渡过小河也不是很容易,至少能阻挡住大半的兽群。

又比如,吴越带着一批精兵进入树林,美其名曰历练,实际也是为了斩杀一些野兽,减少其数量,还能提升实力,获得食物来源,一举多得。

对于陈墓荡的那条水蛇,大家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只知道他的恐怖,却是谁也不敢近前探查。

“营长大人,这条蛇过一阵就叫一次,从最初的半月,到后来的十天,再到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陈妃水冢(三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