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导演日记>第18章 英雄的黄昏

小礼堂里,漫长的四个小时过去,选角组的人都已经非常疲惫。

在这四个小时里,他们面试了36个演员,有的表现的还可以,有的只一眼就能判定死刑,却始终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试镜者,作为小组头目,李天盛已经对这次试镜不抱希望,他看看手表,哀叹时间过得太慢,自己还要在这里熬上一个小时。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电影角色。

门被打开,又一个试镜者走了进来,鞠躬,自我介绍,迫不及待的表达着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叶文的崇拜,而且依然是千篇一律的“从小”就如何如何,套话连篇,毫无新意。

叶文很了不起吗?没错他是挺了不起的,可是李天盛不喜欢他,更不会崇拜他,他甚至有些厌恶他。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听到这个名字就心里不爽,每次听到有人对他的赞美和惊叹,李天盛都恨不得给对方一耳光让那人闭嘴。

不过他终究要靠这个名字吃饭,而且吃的还不错,因此,虽然心里腻味透顶,他还是要一次次面带笑容的听人们说起叶文,并在恰当的时候出声附和,甚至如果有需要,他还要主动提起那个人。

比如说现在,他就要按照既定程序,问一句:“请说一下你心中的叶文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个带有陷阱的问题,剧组对演员“心中的叶文”毫无兴趣,也不想听他们是怎么看待叶文的,剧组想知道的是,在演员看来,电影《激荡1994》中的叶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你又打算怎么去塑造他。

相当多的试镜者都栽在了这个问题上,他们对于电影创作毫无概念,只想尽可能的去模仿和还原叶文,真是单蠢的无可救药。

“他应当是个很脆弱敏感的人。”

对面的小伙子看来没有掉入陷阱,一句话干净利落的敲定了电影中叶文的人物设定。

李天盛有了点精神,问道:“请说一下理由。”

“《火烧阿房宫》拍摄于1993年,那时候叶文的新作《阿根正传》正面临影评界的口诛笔伐,这是他进入影坛以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人们把谄媚虚假反智令人作呕等不堪入目的词汇加在他和他的电影上面,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那时候的媒体频频报道:叶文把自己关起来不敢见人、叶文精神崩溃试图自杀。那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阶段,其打击之大也许只有他少年时父母双亡的惨事可比。”

半真半假的故事随口就来,穆羽说的很认真很诚恳,目光清澈的看着选角导演,不出意料的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一丝嘲讽的神情。

他知道,这嘲讽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那个叫叶文的家伙。

穆羽当然知道自己有很多毛病和缺点,比如说太过自我这大概是所有穿越者的通病,过于固执同上,攻击性太强同上、喜欢怼人再次同上等,这让他经常跟身边的人产生不快,各个领域都有看他不顺眼的人。《阿根正传》上映后确实口碑很差,他也一反常态没有跟媒体开撕,但要说他被铺天盖地的恶评打击的不敢见人,甚至精神崩溃试图自杀,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了。

他清楚的记得,那分明是他重生之后最乐呵的一段时光。影评界的每一条恶评,都能让他发笑,人们给那部电影所贴的每一个标签,都能让他忍俊不禁。他就那么静静的看着他们大放厥词,没有针锋相对的反击,只是坚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坚称这是一部好电影。

叶云发现这个位面的美国并没有《阿甘正传》这么一部畅销小说,知道这件事后他就毫不犹豫的参考前世那部大名鼎鼎的电影,拍了一部《阿根正传》。电影的主角叫傻根,拥有跟阿甘同样的属性:低能、憨厚、服从指挥、运气爆棚、最后成为百万富翁。

电影上映后,引来舆论界的大力抨击,他们说从没见过如此明目张胆的胡说八道的影片,从没见过如此丧心病狂的愚民反智的作品。叶文试图用这部电影告诉中国人:同胞们,放弃思考,丢掉智商,只要我们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安排,像个傻瓜一样听任命运的摆弄,就能上大学、当战斗英雄、受国家领导人接见、被美女投怀送抱、最后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让媒体这么一说,官方也不好意思起来,虽然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主旋律作品,但主旋律到这个地步,就确实有点过了,完全脱离现实嘛,怎么看怎么假,也难怪让人骂成那样。

这确实是叶文出道以来最大的挫折,口碑巨烂,都烂到了国外,人们纷纷摇头:这还是那个拍出《赤壁》的叶文吗?没想到一年时间,就堕落到了这个地步,为了给当局拍马屁连脸都不要了,让人难以理解,果然在社会主义国家,再荒诞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受口碑影响,影片在海外自然是卖不出去的,还好在国内票房不错。7000万成本,3亿票房,利润跟其他作品没法比,但也占据了当年全国票房十分之一的份额。

这说明,老百姓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他们很惊奇的看到阿根的身影出没于各大历史事件中,与各届国家领导人产生交集,仿佛中国真有这么一个人似的。这种将演员嵌入历史胶片的做法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只是这些优点所受到的关注跟它受到的恶评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不管外界怎么猜测,熟悉叶文的人都知道,他根本没有被打击到,他只是说:果然这个世界对成功人士是宽容的;果然相同的


状态提示:第18章 英雄的黄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