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官方制作的战弓里面,也就是从七十斤到四十斤,分为四个标准,七十斤的拉力已经是制式战弓里最大拉力的一项。而追求更大拉力战弓的人,就只能按照自身习惯去找弓箭师傅特别定制一把了。(注二)
没能在自己最得意的技艺上,压过自己未来女婿一头。年仅三十五岁正值壮年的蔡里元不愿意服输,要求继续和张孟诚比试一番。
他一直以为自己未来女婿,只是一个会读书的小秀才。围剿沙里滚那次,他带着艾蒿巅后队最后才进战场错过了前面的激烈战斗。
而突袭保安城下的杜文焕中军那次,他则是留在艾蒿巅防守。即使有听说过张孟诚在阵上奋勇杀敌的表现,但他实际上从没真正地亲眼见过一次。
纠缠不过的张孟诚,只好休息一下,再次与他比试一番。这次张孟诚倒是恢复了平常水准,九射六中。而蔡里元却是更进一步九射八中,终于打败了张孟诚,总成绩双方都是十八射十五中。
生怕未来老丈人要求再比一次的张孟诚,立刻表示认输投降。蔡里元毕竟是长辈,知道继续纠缠下去就太没有气量。所以他也就放过张孟诚,安心的观看其他人上前比试。
ps:注一:这段战弓力量选择标准的原则,笔者最早是从《经国雄略》武备考里得知的。后来在《武经射学正宗》卷下的择物门,“弓力强弱宜择第一”里面也发现了一样的内容。
《经国雄略》多半是摘抄了《武经射学正宗》里的说法。而《武经射学正宗》的作者高颎,在指迷集卷二里,也提过另一种测量功力的方法“举石十斤者,弓宜用劲二十斤,举石二十斤者,弓宜用劲四十斤。以外举石多者,弓依例加之。”
高颎以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这些后人描述了当时射学存在着诸多理论,也有名射“江上人”和“九边列镇诸材士”这些射学高手。所以当时应该有诸多的射学流派,像是战弓力量的选取应该也有其他的方法和标准。
按照目前出土的文物计算,明代一斤的平均值分为602克、578.5克、586克和594克四组。学者多采用四组数据的平均值,也就是明代一斤590克来计算明代的数据。
所以按590克的标准,本书的七十明斤的战弓,也达到了90磅的拉力,算的上是相当实用的战弓。笔者也曾推算过宋代的战弓拉力进行参考,可是一些数据太过夸张。所以如果有读者还是觉得这个拉力的设定不妥,可以自行开贴说说自己的想法。
注二:出自《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九十二,“永乐元年奏准,造弓式:面阔三指,其力自七十斤至四十斤,分為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