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另一位女学生抢先走上几步,为他推开前面颇为厚重的大门,一边轻声说:“请走好,许先生。”
许先生同样没有朝这个女学生看,但却感激的对着她所在的方向点点头:“谢谢你,戴茜。”说完又摇摇头,怅然的叹了一口气,然后斜身从门缝里闪过,上楼去了。
几乎同时,走廊里的女孩子们,见他始终摆出一副非礼勿视的样子避若蛇蝎般匆匆逃开,终于爆发出一阵不可抑止的笑声,
“中西并用,以学兴国”这是林乐知办学时的另一个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重视国学,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林乐知赴华之初,正赶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他和家乡及教会音讯中断数年,经济支持亦告终止。在生活陷于困窘之下,他不得不放下传教事务别图生计,借着上海的传教士友人介绍,他结识了一些中国官绅,其中一个是办会防局的候补知府应宝时,并由应宝时推荐到当时清政府新办的上海同文馆,也就是广方言馆,去任西学教习之职。这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启始,日后他教育理想的形成,实际是受到了这段在清政府新学堂教学经历的影响,“中西”二字亦源于此。
可惜事与愿违,进入洋学校的学生想学的自然是西学,而同时真正有能力的国人考科举当官还来不及,哪有可能跑到洋人开办的学校里来教国文。也只有许先生这样的寒酸老朽才有可能放下士大夫阶级的价值观,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跑到这里来教书。而女孩子们对这样的人物自然也当他是假的,在课上看英文小说,在课桌肚里做毛线活。但这位许先生,硬是为着十二美元——折合二十四块大洋的薪水,含羞忍辱留了下来,成为一届又一届不懂事的女孩子们取笑的对象。
“你们不作兴这样,人家许先生学问多好,年纪又这样大了,不要这样取笑他嘛。”说话的是另一个女孩,脸庞圆中见方,饱满白皙,一对顾盼生姿的秀目黑白分明。她在这班女生中似乎享有绝对权威,她这一番话,让其他女孩子彻底安静了下来。大家默默走进楼内,在楼梯口分了手,年级稍低的一批人继续向楼上走去。剩下的七个人都是十年级的,她们朝着位于底楼的化学教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