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甘肃回人起义,发生在顺治六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648年,距离王欢现在所处的年代还有一年之期,起因的确是因为清廷铁血推行的剃发令,激起信仰******教义的回人剧烈的反抗,加上清廷调甘肃回人占多数的军队赴山西大同镇压姜瓖反正,火上浇了一把油,最终让甘肃副将米喇印和丁国栋无法忍受,愤然反正,拥立了一位号称明宗室的人为帝,打起“反清复明”口号,据甘州而反。
甘肃和山西乱做一团,让清廷大为头痛,幸彼时四川已定,陕西稳固,陕西总督孟乔芳兴起川陕之兵,东边严防姜瓖犯境,西边重兵围剿甘肃义军,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几乎占领了甘肃全境的义军逼到肃州,最后将丁国栋生擒,凌迟处死了事。
王欢熟悉这段历史,为了尽可能的调动一切能够团结的反清力量,才主动联络丁米二将。此时甘肃已经开始推行剃发令,清廷与回人间的矛盾逐渐深化,虽然还未到最后翻脸的一刻,但熊熊烈火早已燃起,甘肃巡抚张文衡以下众多将官心中芥蒂很深,对清廷的不满越来越大,而丁国栋和米喇印在历史上之所以迟迟不敢动手,直到后来被逼急了才被迫起兵,不过是摄于清廷武力,害怕一旦起事孤掌难鸣而已。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四川落入王欢手中,等于明廷夺回了蜀中,一旦汉中再次易手,则甘肃陇西与四川汉中连成一片,不再仅仅凭西北一隅面对川陕二省,到时候只要守住秦岭诸道,顶住东来的清军,就要容易许多。
所以如干柴逢烈火,丁米二将接到王欢密信后喜出望外,一方面固然是本是明朝降将认祖归宗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清廷剃发令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说,对于剃发令,王欢即恨又爱,这个清廷作死的自残举动,把大批的原明廷降官推向了清廷的对立面,推向了自己的怀抱,剃头与蓄发就像一个分水岭,清晰的把勇于对抗清廷的人筛选出来,源源不断的为王欢提供可用的人才。
此刻王欢话头一落,丁米二人满脸激动,兴奋得不能自已,同时站起身来,米喇印身材壮实,动作过于猛烈,把桌子都差点撞翻了,他也顾不得许多,与丁国栋齐声道:“末将全凭大人吩咐!”
米喇印一张胖脸涨的通红,因为高兴舌头都有些打转,双手抱拳高声道:“大人不知,当初末将二人降清,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忆闯贼当道时,甘肃还未开省,境内分属陕西和哈密卫,末将二人久镇哈密,与闯贼势不两立,纵然闯贼势大也夷然不惧,与之先后大战数场,保得哈密一方平安,后来闯贼破京城,先帝殉国,再后来鞑子入关,陕西一夜间变了天,流贼军土崩瓦解,闯贼死在九宫山,末将二人居于塞外,消息蔽塞,时日过了许久才得知,以为天下尽数落入鞑子之手,叹于天道有数,才降了鞑子,早知道川中还有大人这一支人马,末将定然不会投降的。”
待他巴拉巴拉的说完这一大段话,丁国栋也不甘人后,红着眼睛的说道:“正是如此,王总兵如果早一些北上,不知有多少大明故人洒泪相迎,大人放心,我和米将军明日就回去,定然不负大人重托,聚众起兵,还请大人禀报朝廷,在西北塞外,还有丁国栋和米喇印两缕忠魂,无时无刻不忘大明恩德,仍然守着臣子本分。”
这番话就很感人了,塞外回人,往往是汉家嘴上不屑的狄夷之族,却能够守大义尽忠心,仅凭这两人,就比中原江南累世读圣贤书天天嚷着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世家豪门子弟不知强了多少倍,清军逐鹿中原、入寇江南,一路势如破竹,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遇到几处,拥兵数万、数十万的军阀大将一战即溃、一溃即降,花花江山上千万的军饷仿佛喂了狗,抛到水里连水花都没起。
祖边听得兴起,也不顾王欢在场,单拳将桌子一擂,“碰”的一声溅得杯盘乱跳,奋身站起,冲丁米二将大声吼道:“好!就冲你俩这忠魂二字,就当得起我祖边高看!你们放心,我家总兵大人平生最恨鞑子,一定……”
他话还没有说完,马龙就一脸阴沉的将他拉了下来,按在凳子上,旁边坐着的众将也神色不安的看着他,眉眼间都写着几个字:太冒失了!王大人还坐着没动呢,你做什么主?
祖边被马龙瞪得心中一颠,猛然回过神,神色慌乱起来,讪讪笑着向王欢处偷眼看了看,见王欢没有不悦的样子,才暗自松了口气。
被祖边打了这么一回岔,王欢却淡淡一笑,不以为然的说道:“祖边说的不错,二位放心,本将一定会禀明朝廷,说明二位将军的忠义。”
丁米二将大喜,连忙又是一番表态,王欢微笑着等他们消停下来,才招手让他们坐下,然后把酒碗一推,肃容说道:“接下来,我就给二位将军说说,具体怎么做。”
听他这话,在座的人不止丁米二将,所有人都同时竖起耳朵,把脖子伸长,凝神倾听起来。
马万年带着亲卫军士,守护在空地四周,警惕的不让旁人靠近,就连上菜的回人,也暂时不得过去。
谷中山风轻起,山花正炫,清香扑鼻,在夜色里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在千里之外的剑门关,却是另外一副景象。
血腥味四溢,尸臭连连,整个山谷里外几里地都能闻到。
清军在剑门关外,已经驻足近大半个月了。
连剑门关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