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骑马与砍杀大帝国>第四百零五章 东征最后一战 一

李铮给了张掖城的敌军十天时间,整顿军备,完善张掖城的防御设施,之所以给这么长的时间,这到不是李铮仁慈,而是因为安西军要将攻打酒泉城的攻城器械装备,全部重新拆卸为零件,稍稍整修一番,而后再运输到前线,花了十天时间。

花了十天将大批的攻城器械零件运送到张掖城后,又是花了五天时间将这些攻城器械重新组装起来,当然这段时间安西军其它部队也是没有闲着,开始在李铮的命令下四散而出,开始扫荡张掖城防御工事。

在期门郎、幽州突骑、艮吾力士卫队和步跋子等精锐部队的带领下,安西军摧枯拉朽的拔除张掖城外的烽燧和屯兵据点等防御工事,并且多次与来救援的敌军精锐的野战部队,比如羌族犍甲、回鹘可汗近卫和青唐乌思部的首领卫队交战,往往都是安西军获胜。

因为安西军与那些蛮夷军队相比,打仗在拼勇力之时,更是比拼脑力,除了堂堂正正的野战对阵之外,安西军这面还会预设陷阱伏兵,而后佯败撤退,诱敌深入,获胜围点打援,几乎是将所有的汉家兵法战术,都在这些蛮夷身上使了个遍。

五天的混战后,安西军死伤死伤两千余名士兵,而以南安羌部为首的敌人联军方,被安西军直接斩首五千余人,俘虏两千余,如果算上那些应该与死亡者差不多数目的受伤者,安西军给予敌人联军的死伤,超过一万多人,算是初步做到了一汉抵五胡的第一步,一汉换五胡。

安西军方面因为这前期双方小部队之间的对拼而振奋士气,而他们的敌人自然就是士气狂降,敌人联军的主帅惊讶与安西军的战斗力,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孤注一掷冒险与安西军野战,但又很快担忧己方军队的实力,到底能否在张掖城挡住安西军。

让姚襄心中稍安的是,安西军虽然在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清除着张掖城的据点工事,但从来没有攻打过张掖城的西南方向,威胁守军部队的后勤补给线和撤退之路,这让姚襄还有他手下的一众将领心中稍安。

但紧接着姚襄又是疑惑起来,他思前想后,觉得李铮放着他的后路不攻不截断,连在外的那支孤军段寄奴部也召回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做戏给他看,是想减低他的疑心,让他对自己后路的疏于防范,而后安西军就能在适当的时候雷霆出兵,截断他的后路,将他的军队包围在张掖郡。

第二种是因为李铮所率的刚刚十多出头万安西,没有把握吞下足有二十多万的联军,只想取下张掖城,所以围三缺一,故意留一条后路,用来给联军在战败失利后后撤回南安羌部所掌控的河源郡,而不会留在张掖郡和安西军死拼。

原本姚襄更认为两种可能中的第一条,也就是李铮想着要在张掖包围全歼他们,所以即便安西部队没有攻打西南方向他后撤之路上的任何一座城池关卡动作,但姚襄还是欲要从已经兵力捉襟见肘的张掖城抽调兵力去加强后路。

但就在这时,北面终于是传来突厥太鲁部入侵的消息,这样就让姚襄又是产生了误判,开始认为是第二种可能了,那就是李铮早就得到突厥太鲁部会入侵河西走廊北部大草原,继而侵占河西走廊之地之事,所以李铮和其安西军想要速战速决,只想将自己组织的联军打出张掖郡,而不是要消灭之,所以才故意不攻击自己退路的。

基于这种认识后,特别是姚襄派人潜入北部草原,与阿史那特勒所领的太鲁部西征部队接洽,看到太鲁部的实力,足足有二十多万精悍大军,足以在河西北部的草原兴风作浪,威胁安西的背后后,姚襄就更是认定李铮只想击败他和他的军队,而是歼灭,因为打歼灭战太耗费时间,而且肯定会损失惨重。

姚襄自认为确认了安西军的战略和底线后,看到有击败安西军希望的他,立即开始调兵遣将,首先将原本向西南部重要通道派出兵将的命令给取消掉,而后继续加固张掖城的城防,姚襄要在张掖城拖住安西军主力,让他们进退不得,等到突厥太鲁部在扫清北部大草原南下时,与已经初步与自己达成同盟意向的准盟友突厥太鲁部一起两面夹击击败在他眼里强大无比,是他南安羌部夺取河西走廊第一大对手的大汉安西。

姚襄自鸣得意,自认为是看破李铮的诡计,抓住了安西军的软肋,但他却是不知,他的这番自作聪明,正好是入了李铮的彀中,李铮一直想着就是要全歼敌军在张掖郡的主力,他之所以不攻敌人联军的后路,不是因为怕了,而是不想打草惊蛇。

看见敌军并没有因为自家军队的猛烈攻势而害怕的后撤,反而抓紧时间在张掖城修补防御工事后,知道和制定安西军作战计划的李铮和一众安西将领终于是放下心来。

但李铮和一众安西将领也没有因为计划顺利而得意忘形,立即就派兵去攻占西安城、出丹城和大斗拔谷等维系张掖郡和河源郡官道的重要城池和山关,这种阶段敌后路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如果一次不成,便会让敌人警觉,要想再来第二次,那就是难如登天了,所以这种截断敌军后路之事,就像绝世剑客的出手,要么不出剑,一出剑就必定是杀招。

为了以后突袭敌军后路之事能够更为顺利,安西军要继续在张掖城打击敌军,削弱张掖城敌军的兵力,逼迫姚襄抽调守卫后路的部队,于是在李铮一声令下后,安西军立即开始攻城,最先开始发威的当然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五章 东征最后一战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