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三国袁公路>第二十七章 休养 二

搞定了农业的补充发展,剩余的问题就是军队方面的问题了。

这次出兵攻占豫州南部三郡,袁术将原先作为屯田部队的4万人编入了正规的脱产部队中。空置下来的各个军垦基地一下子空虚下来,需要补充人手。

以前袁术没有考虑到人员调配之后的剩余问题。这次一下子抽调完军垦基地的士卒后才发现:扬州的军队补充断层非常严重。

预备的正规部队只有整体的一波,新的一波士卒训练还要持续两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两年中,代表袁术军力补充一直都是停滞不前的。

若是在这兵力补充空虚的两年时间里,扬州与其余诸侯起了冲突,进行的战斗非常激烈的话,扬州军队数量就会一直呈现降低趋势。

若真说起来,扬州想要补充士卒也很简单。只要像其余诸侯一样,招收兵员,然后训练个几个月就拉上战场。

可是这种模式不是袁术想要的。如果采取这种措施,毫无疑问,军队的质量就会下降几个档次。军队的战斗力更不必说,假若两种军队大战,一边的军队总是能够扛住极大的战争压力,顶住数倍于己方的敌人不溃败。另一边的军队则只要遭到打击,经常性的溃败逃生,而双方的后勤补给却一模一样,是个人也不愿意自己天天打败仗。

最为令袁术担忧的就是若是袁术采取重数不重质的措施,影响太过深远,这会动摇扬州好不容易奠定的基础,后果不是袁术能够接受的。

自来到大汉,袁术一直秉持着一个道理。这个世界能人辈出,他也许是其中一个,也许是最差的一个。

经过多年的官场生涯,直至今日,袁术对官场中的各种倾扎还摸不着头脑。这一点他认为他还比不上原先的袁术。

好歹历史之上的仲家皇帝能够混迹洛阳,游走于各方势力,成为铲除阉党的领军人物。后来又能依靠自己的声名统领世家豪族聚居的南阳一地,自领豫州牧扬州牧,与天下群雄争锋。

而现在的袁术呢?第一,他本人并不善政治,对于政治的理解也就是一个平衡之道,好在现在还能驾驭住手下。第二,他本人对军事也只是半桶水,打打那些文人黄巾可能厉害,若说要与曹操这种军事家一对一单挑,只有被虐的份。

好在袁术拥有别人不能企及的本事——广阔的眼界与仁义的名望,他能够给一个地区带来繁荣与富强,可以聚拢民心与军心。正是袁术的这种独特魅力,使得扬州上下一直都认为,袁术是当代的明主,也是袁术抛开世家之后还能得到很多人投效的根本原因。

因此,若袁术采取广征士卒的办法,引起的后果就是污染了军队的同时,也会因陷入人数拉锯战而逐渐失去他争霸天下的本钱。

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大量战死的壮劳力导致的手中资源短缺。壮劳力数量减少,影响到的不仅是兵源质量,土地无人耕种,粮食减产,经济退化,这种软刀子才是要人命的事情。

袁术有这种思量可不是瞎说。历史上从汉末到三国不过区区几十年的时间,大汉近5000万的人口就变成了不过700万左右。若将人口的这种恐怖减少速度全部归结于天灾,说什么袁术也不相信。

连续几十年波及整个大汉的天灾?鬼才会相信这种事情。以袁术看来,这种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与连续不断的征兵脱不了干系,加上壮劳力缺失,赋税增重,老弱妇孺哪里能够进行连年的辛苦劳作。这样就形成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多,就是没人耕种的局面。而粮草税赋不够之下,税赋又加重,老百姓不是死就是逃,最后完成5000万变700万的庞大戏法。

为了解决扬州兵力补充的问题。袁术决定改变一下战兵的预备招收体制。挑选身强力壮的17、18岁壮年男子入预备军队的方式不变,然后再这一基础上,将已有的军垦基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另外一个部分则在第一年招收年轻的服役过一年以上的郡兵进行训练,作为兵员补充制度的过渡批次。

以后的兵员补充制度就分为两个部分。每年新招士卒入伍,一批进行初步训练,一部分进行深造训练。这样每一年就会有一批士卒训练完成可以进入战兵队伍。为专职作战的军队源源不断补充兵员。

对于军官一事上,袁术也经过了深刻的考量。因为如今扬州军队数量庞大,但是合格军官的数量一直不多,遇到战争的时候对手下的任命总是捉襟见肘,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为了更好的开发扬州的战争人才,袁术决定将查举这一制度推广到军中。让非一线战斗部队的熟知军队的将领根据自己的判断推举军中的优秀人才。然后经由一州兵曹从事审核被举荐人的身份家世之后,再由州牧府出题考察。

最后的考察科目繁复,但为了更接近战争实际,除了有笔试科目以外,袁术还决定将剿匪作为这些人的第一个实战考核项目。

等他们以合格的成绩完成两门课程,这才有机会到前线去参与对外作战,表现自己的真本事。至于其中有没有浑水摸鱼的人,袁术可不管。反正这些人到达前线都是随机分配,分配的官职也最多就是一个军候,起不了什么大乱子。倒是若运气好发现一两个真正的人才,这一切也是很值当的。

190年2月,袁术的新型军队政策改革完成。作为首次进行军中查举,各个将领都很上心。这时候可不是他们以权谋私的时候,州府


状态提示:第二十七章 休养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