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所茶舍,几壶清茶奉上后,老孟让紫萱把自己放这的雪茄拿了过来;
“娄导,推拿我看了,拍的非常好,不过这应该是删减版吧,可惜了!”
“没办法,上面那把刀不松手,为了上映,除了妥协,没其他路子
小成本电影的悲哀就在于,他们没有钱炒作,没精力找水军,没资源让院线为其拍片,他们能做的就是拍好每一个镜头,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
事实上,《推拿》尽管排片率和票房始终不高,却并没有迅速下线变成“一日游”、“两日游”电影,影院一直保持着排片,后期票房甚至还出现了几次小幅的逆增长。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对于影片的市场需求虽不高,却是持续存在的。
《推拿》与《白日焰火》同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后者取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奖,较前者的最佳摄影银熊奖为重,但前者此后在台湾“金马奖”上连夺六奖,就奖项分量而言似乎可以整体持平,然而二者的市场境遇却是冰火两重天:《白日焰火》票房过亿元,而《推拿》却只是它的零头。
《白日焰火》有着类型片的外壳,包含着连环凶杀、肢解、抛尸、破案等经典犯罪片类型要素,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部艺术电影,并未遵循商业类型电影的基本模式:片中没有绝对的善恶对立,一直处于道德含混状态。
它是反思与批判的,罪案的源头是对恶的抗争,但影片最后揭示的却是人性的复杂暧昧甚至黑暗的一面。并不刻意渲染暴力刺激场面,刻意保持着冷峻的气质。叙事上虽也有较强的悬念感,但有意采用主人公的限制性视角,并使用了大量的留白,导致叙事一再中断、跳接,为观者制造理解障碍和间离效果,以强化其反思性和批判意味。
影片在整体美学风格上非常完整,东北的冰天雪地,大量的夜景戏、室内戏,阴冷的调子贯穿始终,与本片阴冷的主题高度吻合。与《白日焰火》相比,《推拿》是部标准的文艺片(drama),从题材、人物、叙事乃至影像方式都完全是非类型化的。
应该说,两部影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各有其立意深度且建构了自己的美学风格,都属于艺术电影的范畴,与商业娱乐电影形态迥异;
从题材上看,《白日焰火》的犯罪片类型较之《推拿》的文艺剧情片类型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更大,但前者也并非纯粹的商业电影,类型只是一个外壳,其娱乐性并不高;从演员阵容来看,两部影片使用的都是二线明星,差别不大;
从档期看,《白日焰火》3月21日上映,属于春节后的淡季,而《推拿》11月28日上映,属于贺岁档的前夕,都并非黄金强档,前者同档期面临《极品飞车》《美国队长2》《天才眼镜狗》等分账大片的竞争,后者同档期的竞争者是已放映半月的《星际穿越》,以及《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狂怒》《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等中外影片,两片各自面临的竞争格局差别也不大。
但是,两部艺术水准、美学风格、演员阵容、放映档期都相近的影片命运却极为悬殊。
两片双双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16日,《白日焰火》的百度搜索指数出现高点,达到325873人次,4天之后下降到12641人次。3月21日影片上映,22日百度搜索指数达到219782人次高点。至4月14日下线时,指数下降到23931人次。发行方公布影片的微博后台数据显示,线上活动人群竟有超过一亿人次之多。
再看《推拿》,2月16日百度搜索最高点指数仅仅14009人次,4天后甚至跌到了2000人次以下。11月22日晚获“金马奖”,次日百度搜索指数也只有25906人次,此后便急剧下降,直到上映首日28日,才又达到15672人次。
说明从一开始,《白日焰火》的关注度就远远高于《推拿》。在排片方面,《白日焰火》上映首日排片率17.36,此后10天当中,排片一直处于18的高位,甚至与两部好莱坞大片形成抗衡之势,最终获得引发轰动的过亿元票房,而《推拿》排片率首日只有3.05,次日便下降到不足2并一路下滑,最终仅获得360万元票房。
二者在市场上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回顾两部影片的市场之路,不难发现,答案就在营销理念及其具体运作当中。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白日焰火》的营销堪称“典范”,其营销具有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其一,剧作阶段提前渗入营销元素。影片出品方“幸福蓝海”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开始介入并提供意见,编剧兼导演刁亦男坦承,为了获取投资者信任,剧本的主要修改都是为了增加商业性元素,包括片中的男女情感线索都是后来加入的。历经几年沉浮,最终版本与初稿已差异极大。
其二,专业营销团队发挥关键作用。片方聘请了国内知名电影营销公司“光合映画”全面负责国内营销,更由国际营销公司运作影片出国参赛并进行电影节形象公关,事实证明这对于影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最终获奖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获奖则成为了营销链条的起点,最强劲的动力。
其三,面向市场定位影片。在前期宣传中,营销公司有意回避了影片的文艺片定位及其黑色电影风格,而是刻意强调“犯罪、爱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类型化商业元素,这一策略事实证明是最关键的一点。
其四,立体整合营销;既有通过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