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扬,缺少基层人才的话,暂时你先让各地郡县举荐一些上来,不过这些人,不能直接任用,还需要经过挑选,至于如何挑选,你先让他们集中在曲阿县城来。”
“至于到时候,我自然有办法挑选。”
袁耀略微思考了之后,便答应了刘晔的话。
“好的,既然主公都这样说了,那我这就下去办,估摸着,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让那些被推举的人,到我们这里来。”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袁耀听见了刘晔的话之后,点了点头。
从刘晔这里离开,袁耀接下来就要考虑,进行科举这件事情了。
其实光进行科举,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论才学,阅历,大多都是世家大族的人,更具有优势,大多数的书籍都掌控在门阀世家的手中。
普通的人,那些寒门士子,不仅看不到什么书籍,就连想要买一本书,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所以,想要抑制门阀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育,将教育普及,然后从这些受过教育的人之中,去挑选人才。
当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件事情,触及的根本利益,就是各地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为科举选拔官员,选拔的都是一些世家大族的人,会逐渐变成世家大族和寒门士子一起。
甚至寒门也能够出贵子。
但,正是他困难,袁耀才要推行这样的制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为弯道超车,在短时间里,就培养出大量的人才,而且还是忠诚于他袁耀的人才。
而推行教育这件事情交给谁去做,袁耀早就想到了人选。
当时,在南昌的时候,袁耀就有了一个人选,正是文采飞扬,天才选手王粲。
王粲的文才,担任一个学校老师,那是丝毫都不成问题的。
也正是如此,袁耀才会答应收王粲为弟子,因为日后,袁耀要成立教育司,这教育司主管的位置,就是王粲来担任了。
他来到了王粲所在的地方,王粲前两日才到曲阿,被袁耀暂时安排在驿站里居住,毕竟王粲在袁耀的麾下,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作为袁耀的弟子,居住于袁耀的府上,也不太好。
所以袁耀打算让他住得比较近一些,就在自己的府衙附近,找一个房子。
只不过,清理房子,还需要时间,就让王粲先在驿站里住几天。
“师父,你怎么来了。”
“你都来曲阿两日了,自然要找你谈论一些事情。”
王粲一听,袁耀有事情要和自己谈,当即正色起来。
“师父有事,尽管吩咐。”
“仲宣啊,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收你为弟子?”
“因为徒儿聪明?”
“聪明是其一,还有另外一点。”
“徒儿不知。”
“你很有天赋,对文学的造诣极高,日后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文学大家。”
袁耀冲着王粲夸赞了一句,让王粲颇为兴奋。
袁耀可是他的偶像啊,能够被偶像称赞,还说他日后能够成为文学大家,能不高兴么。
见王粲这么高兴,袁耀也就开始说起了正事。
“为师,之所以收你为徒,一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另外一点,则是有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要你帮忙。”
像王粲这样的文化人,最希望的是什么,他们不会有称王称帝的美梦,也不会想着统兵征战沙场,这种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做的。
文人,无非就是希望名垂千古,与孔孟比肩。
袁耀就是要给王粲这个机会。
王粲一听有能够名垂千古的事情交给自己做,哪里还忍得住,脸上立刻就泛起了一丝激动之色。
当即就冲着袁耀追问。
“师父,有何大事,尽管吩咐,仲宣绝不推辞!”
“为师想要在江东之地,建立一所学堂。”
学堂这个东西,其实自古有之,真要说起来的话,在西周的时候,就有正式的学堂了。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在那时候就有了完善的知识传授体系,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来说,当时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所谓“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教育机构必须设立在官府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但是也是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制约大部分书籍是竹简制作而成。
而且大部分都是孤本异常珍贵,所以大部分学校都是掌握在政府机构,和贵族手中,从而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畸形状况。
这也导致知识只流传于上层社会,而社会底层得不到开化。
之后因为西周统治力慢慢下降,周边的诸侯国慢慢兴起,但是随着中央统治力削弱,战争也开始变成常态。
这时候不只是为了国家安全强大,还为了培养人才,各个诸侯国的君王们也越发重视学校这一机构了,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代了。
这是一个璀璨又耀眼的时代,因为战争的频发,各阶级贵族流落民间,为了生存和威望,很多人不惜在民间开始讲学。
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触知识,了解智慧,为随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学术大爆炸“百家争鸣”和一位足足照耀中华名族几千年的伟大圣人“孔子”埋下了伏笔。
时期最有名的学校代表,是齐国的官学稷下学宫和孔子代表的儒家私学。
孔子为何有名,正是因为他给